•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寻访中国人的乡愁 郭文斌谈《记住乡愁》
    发表时间:2017-02-20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寻访中国人的乡愁

    郭文斌谈《记住乡愁》

     

      主持人: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党建网党建电视,我是主持人王碧薇。 隐隐的思念,悠悠的愁怨,浓浓的情感,乡愁是水墨画一般淡远缥缈的思绪,若隐若现, 忽近忽远,又刻骨铭心,牵肠挂肚。 由中宣部等四部门联合发起,中央电视台承制的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播出以来,已经创下了近一百亿人次的收看纪录,无论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还是“蓬门今始为君开”的守望者,都从这部纪录片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这部纪录片还被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接地气的精品力作。今天我们专程请来了《记住乡愁》的文字统筹、宁夏作协主席郭文斌郭主席。 《记住乡愁》已经在元旦期间推出了第三季,那么跟前两季相比,它有哪一些不同的看点?

      郭文斌:因为第三季它是古镇,那就是从它的内容上、框架上、故事上、类型上,与第一季和第二季就不同了。古村落它是以家族为主要的故事单元,那么到古镇的话,天南海北的人都在这儿了,它是由不同的姓氏构成的这么一个社会单元。所以,就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古镇就不是以家规祖训作为一个共同的理念基础、一种纽带,把人们凝聚在一起、让人们生活在一起。古镇的伦理方式变了,它更多的是一种工商文明,守约守契啊、义利有度啊、共商共赢啊,这些理念就成为重点。那么,如果说家族这个单元它有血缘关系,那么我们古镇上那更多的就是一种商业合作关系。那就是说在一个家族单元里面,五世同堂啊一家其乐融融,这是可以理解的,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是一个古镇,几千人处得其乐融融,没有对抗、没有纠纷,那就更加能够证明,我们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所以它对拍摄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你在几千人里面要找到人选,和在一个可能几十人、上百人的村子里面找相比,难度更大,所以它更有传奇性。在第三季里面要拍历史文化名城,那就进城了,那就是乡村和城市的一个过渡地带,农耕文化跟现代文明的一个冲撞地带,所以它更有情感张力和故事张力。感觉现在已经是从小家往大家的这个方向在过渡了,那就是让人更加期待了。

     

      主持人:在您看来《记住乡愁》它是从什么角度去切入,来为我们这么生动地展现乡愁的呢?

      郭文斌:乡愁它确实是人的一个情感,怎么通过镜头语言来传达这确实是一个挑战。那么《记住乡愁》它找到的是中国最有群众基础、最有泥土气息、也最有根基感的一个载体,那就是中国的古村落和古镇。这个“古”意味着它有历史、这个“古”意味着它很深厚、这个“古”意味着它是人们血液里的东西,所以它的大载体就是古村落、古镇。进一步,村落、古镇找到的依托就是讲中国的乡土故事,把古村落、古镇里面的最有乡愁含量的那些细节带出来。比如说风俗人情、世道人心,包括最能跟我们的记忆勾连的那些炊烟、鸡鸣、狗吠、家训、祠堂、家谱这些细节,这些情感点它就带出来了。它的核心部分其实就是传统文化里面能够让每一个人找到共鸣点的文化基因。

     

      主持人:郭主席您可不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个最让您感动的故事呢?

      郭文斌:你比如说有一个刚刚完成的故事。在西藏的昌珠镇,有一个小伙子在田里劳作,突然发现有一个拖拉机正在倒车的时候,有一个小孩子快要被碾在下面了,他就过去把那个孩子一下子抢救出来了。但是把这个小孩子抢救完之后,他就失去知觉了,等他醒来他已经躺在医院里,而且残酷的事实已经摆在面前:他将永远失去一只腿一只脚了。那么完了之后呢他也没有任何抱怨,他说在这个时候,一只脚就显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把这个小孩子救下来。像这样的故事,在第一季和第二季里面还有。在四川德胜村,两个孩子因为口角发生争执,动手了,一个把另一个的眼睛给打瞎了,这个肇事者当时就吓跑了,没想到这个受伤的这个小伙子不但没有抱怨,而且帮肇事者的妈妈去种庄稼。后来记者镜头在他面前时,问他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他说他也不是故意把我打瞎的,那么我如果记着仇恨,他不快乐我也不快乐,我现在把这个仇恨忘掉,他快乐我也快乐。 还有一个故事,在云南的芒景村,有一个叫女江的女性。她的先生被小三勾引跑了,没想到在途中遇到车祸一命呜呼,这位名叫女江的女性不但没有计较,而且筹资给她的前夫办了一场很体面的葬礼,筹资给她的前夫还清了十一万元的外债。同样记者问她怎么做到的,她说我的前夫他背叛了我,是他做人的失败,但是我作为一个妻子,我应该尽到我的责任,我在为他做这一切的时候,我感觉到很欣慰。 还有广西有个罗凤村,每天早晨,大家在上工的时候,把要卖的菜拿到这个市场悬挂在树上,在旁边放一个收钱的袋子,把菜标明价格人就走了,需要买的人去把菜拿上,主动地把钱放在那个钱兜里面,也走人,就是说卖家和买家是不见面的。一百年来,没有发生过谁多拿了菜,谁少给了钱的情况。它们是我们中华大地上的真实存在,所以我一直在讲一个观点:把《记住乡愁》认认真真地看完,那些民族自信心的丧失者他会找到信心,文化虚无主义者他会找到真实感,那种道德悲观主义者他会找到乐观,那些迷茫无助的人他会找到人生方向。

     

      主持人:在前面的时候也提到了,《记住乡愁》纪录片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接地气的一部精品力作”。我们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是一个很宏大的主题,那么如何做到接地气?

      郭文斌:我的理解是,在拍摄这些节目的时候,包括从踩点开始,它真的深进去了,它确实进入了泥土的芬芳的内部,进入了这些家长里短,进入了故事主人公生活的内部进行挖掘。主人公的生活是泥土的,那么节目就一定是泥土的。我也常常给编导组强调:细节细节再细节,就是一定要从大的故事框架里面,进入到细节。可能有一出节目,故事你忘了、情节你忘了,但细节记住了,它就是一株一株庄稼、一朵一朵鲜花、一缕一缕炊烟,所以它肯定就是乡土的、是接地气的。我们拒绝假、大、空,只要是片子一上来是口号式的、宣传式的,那我们一般就会打回去,让他要重拍了。在宁夏南长滩这个村子的时候,我们和编导一块下去,编导用他原来的那种采访习惯,噼里啪啦几下子采访完了,发现采访不下去了——最主要的讲述人可以说是一种拒绝采访的状态。那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我就等,等着等着我就找他的情感点,最后我发现,他们那个村子每一个房间都是改造过的,但是他在那个屋子里摆的那个家具又是旧家具,然后我就觉得这个里面肯定有问题、有秘密。我就问这一位:你屋子这么新,这家具这么旧,而且摆放的格式又很古典,是过去我知道的那种摆放方式。他一下子就眼泪汪汪的,咋回事呢,原来他的妈妈已经去世了,他妈妈生前,这个屋子里的家具就是摆放的这个样子。他说我现在把家具仍然摆放成这个样子,是因为我一进这个屋子我感觉我妈妈还在。由这个切入点,稀里哗啦他开始给我们讲这个村上的故事,一下子有了一个口,然后带着我们去采访另外一些人,你看,这就打开了。这些古村落、古镇被媒体已经拍摄过了,你要找到新的故事点是很难的。你比如说同样是宁夏,有单家集这么一个村子,它是毛主席当年住过的地方。你想这是个红色主题,中外多少名记者都拍摄过了,那在这个点里面我们怎么找到乡愁。我们第一次去,没找到,然后第二次再去再找,就找到了。怎么找的呢?就是把别的编导已经拍过的那些主题,我们把它绕开,讲回汉团结。这个村上,当年已经有四座清真寺了,但是汉族还没有一个寄托信仰的地方,那么回族群众集资给汉族盖了一座关岳庙,由此我们就稀里哗啦地采访了许许多多非常感人的回汉团结的故事,后来把我们的编导都看哭了,所以片子出来影响特别好。回汉之间的那种团结尊重,确实能让我们想到古人讲的大同社会的那种感觉,就是说求同尊异,把那个“尊”字拍足了,就打动人。

     

      主持人:当今社会存在一些低俗或者是媚俗的现象,《记住乡愁》就好像是一股清流一样 洗涤了人们心里的那种焦虑啊,还有可能沉积的一些灰尘之类的。我想知道咱们这部片子承载了哪些社会责任呢?

      郭文斌:如果往大一点讲呢,它为我们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一个宏大理想提供了模板,你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推理。一个村落几百人几千人,几百年来没有纠纷、没有对抗,其乐融融地过这么几百年,那么把这个模式放大,这不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模式吗?一个古镇上那么多的人,百家姓,但是这个古镇上没有打官司的、没有仇杀、没有矛盾、没有对抗,即便有矛盾,也能通过一种很好的方式把它妥善地解决,那么这样的一个模式,放到今天不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模板吗?这就像《大学》里面的,就是“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就是说把一个家做好了,就是一个国啊。

     

      主持人:今天郭文斌主席为我们分享了《记住乡愁》背后的故事。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感谢大家收看本期节目,我们下期再见!

    网站编辑:付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