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为全球治理提供中非智慧与方案
    发表时间:2018-09-03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作者:本报记者 刘江伟

     

      9月3日,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如何推动“一带一路”对接非洲发展,怎样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外人士围绕峰会议题发表了真知灼见。

     

      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中非传统友谊深厚,从来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不管世界格局如何调整,中非始终是志同道合的天然同盟军。

      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谈践说,中国和非洲在国际事务当中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众多的共同语言。面对国际形势正在发生的深刻复杂演变,中非双方都有着加强团结合作、迎接时代变迁的强烈愿望和现实需要。本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旗帜鲜明地把“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作为主题,反映了中非双方希望弘扬传统友好的共同心声,也表明了中非双方谋求合作发展的坚定决心。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表示,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挑战的关键时期,不稳定与不确定因素共同存在,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为应对人类命运的共同挑战,全球治理体系亟须变革创新。而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样板,中非合作论坛应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提供中非智慧与中非方案。

      南非驻华大使姆西曼认为,保护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抬头,失业率正在上升。而中非合作本身就是对保护主义的有力回击,因为有几十个非洲国家和中国合作,在整个非洲大陆还有很多项目正在开展,这就确保包括贸易在内的发展合作能够深入推进。

      “非洲希望跳出窠臼来探索真正符合自身实际需求的发展道路,目前其政治经济都在加速转型。‘非洲梦’在不断充实,不少非洲国家推出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此外,非洲‘向东看’的步伐近年来明显加快。”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非洲研究所所长徐伟忠认为,中非合作正在实现“三个转型”:一是从主要依赖基建向投融资转型;二是从单一领域向多样化转型;三是从单纯依赖中国对非经济援助向中非在治国理政方法模式上互学互鉴转型。

     

      充沛甘甜的“源头活水”

      非洲是“一带一路”的自然和历史延伸,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方向。本次峰会将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非盟《2063年议程》、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非洲各国发展战略深入对接。

      亚洲-非洲法律协商组织秘书长肯尼迪·加斯顿说,“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洲的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北京峰会将大力促进中非之间的友好合作,并在推动非洲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李新烽认为,中国与非洲有相似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奋斗目标。作为中非关系机制化的发展平台,中非合作论坛与“一带一路”倡议双轨并行、共同推进,为中非合作提供了广阔平台。中非合作论坛也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提供了深厚的民意土壤。

      外交学院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李旦说,把“一带一路”倡议同非洲各国发展战略更好地结合起来,将给非洲发展带来更大推动力。比如,人文交流是中非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峰会将进一步推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多项合作举措,鼓励中非人民更多参与其中,深化中非人民相知相亲,为中非关系发展提供更充沛甘甜的“源头活水”,使中非友好永续推进、薪火相传。

      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说:“中非合作将会更加紧密地对接‘一带一路’‘南南合作’等国际合作机制,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优势互补,为非洲大陆带来更好的发展空间。中国提出的中非十大合作计划经过提炼后,未来都可以在‘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中进一步得到推动。”

      德国经济非洲协会主席斯特凡·利宾表示,基础设施建设在中非合作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没有基础设施,非洲真正实现振兴发展就无从谈起。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和非洲的强劲需求相结合,为中非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创造了广阔空间。

      (本报记者 刘江伟)

      (责任编辑:陈蓉)

    网站编辑:唐明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