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搬”出来的新生活——陕西汉阴支部引领化解易地搬迁难题
    发表时间:2020-01-22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作者:本报通讯员 邓永新

      “这是备用钥匙,您拿好,下次一定要记得把钥匙挂在脖子上。”近日,在陕西汉阴县涧池镇紫云南郡社区党员志愿服务中心,党员张红霞正在为搬迁户杨升和智力残疾的妻子服务。紫云南郡社区是汉阴县20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社区之一,这样的场景,经常上演。

      为强化搬迁社区后续管理,汉阴县通过建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党组织、支部引领解决贫困户就业难题、大力建设社区文化体系,切实解决好贫困户搬迁入住后的发展、管理和服务问题。

      强堡垒—— 

      小区建起党组织 

      根据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党员数量,汉阴县分类设置党小组、党支部、党总支等基层组织,在400户及以上规模较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建立社区工厂党支部、农业园区党支部等。通过加强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使社区党组织成为宣传党的思想、贯彻党的决策、执行党的路线、引领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此外,汉阴县实施“双培双带”,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侧重培养发展一批优秀回乡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种养能手、务工经商能手及各类先进分子入党,不断为党组织输入新鲜血液,发挥带领致富的先锋模范作用。汉阴县还把搬迁社区党员中的积极分子选拔为中心户长,负责掌握搬迁户人员、就业、收入等基本信息,协助做好与搬迁户的联系沟通和信息传递,协调楼院内邻里之间关系。

      36岁的铁佛寺镇四合社区党支部书记郑安元就是“双培双带”的典型代表。2019年7月30日,郑安元担任四合社区党支部书记,成为四合社区异地扶贫搬迁居民的贴心人。“家庭矛盾、邻里冲突、卫生问题,郑书记上门调解后,总能妥善解决。”四合社区居民谢家平说。

      稳就业—— 

      支部牵头抓产业 

      “搬了新房子,支部还帮我们谋到了好营生,心里美得很!”近日,紫云南郡社区居民吴明富在社区党支书的带领下,来到蔬菜产业园报名参加培训,上岗后,每月可获得近3000元的收入。

      在社区党支部组织引导下,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按照“加入一个组织、发展一项产业、奖补一笔资金”的“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动员搬迁贫困户将后续扶持奖励资金和扶贫产业奖补资金,入股参与到安置社区特色农业产业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园区。通过科学论证、集体决策,按市场导向,汉阴县每个社区确定一项特色产业,让搬迁户真正“镶嵌”到产业链上,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外出务工无技、本地就业无岗、迁入务农无地、就地增收无业的就业困难搬迁贫困户后续稳定增收乏力问题,确保“搬迁一户、稳定脱贫一户”。各社区支部还逐户逐人进行调研,制定培训计划,开展组织靶向技能培训,实现技能培训全覆盖。

      据统计,汉阴县易地搬迁人口共计5081户17940人,有劳动能力的4535户9042人,通过社区工厂、农业园区等渠道,已实现转移就业5534人,自主创业163人,开发公益性岗位369人,农业就业2311人。

      兴文化—— 

      志愿服务绽笑颜 

      “一到晚上就热闹了,锣鼓响起来,花鼓子唱起来,周围居民也来我们社区参与活动。”提到社区的新变化,紫云南郡13号楼楼长陈新松笑得合不拢嘴。

      汉阴县支部引领,鼓励引导以金秋艺术团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团体积极参与到移民搬迁社区进行文艺表演,发挥好社区文体活动中心作用,不断丰富社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以扶贫文艺展演为载体,汉阴县不断强化搬迁社区文化体系建设,通过开展“文化下乡”“文化扶贫”等主题文艺演出以及扶贫扶志巡回演讲,激发搬迁群众脱贫士气,大力推进新民风建设,不断营造“诚、孝、俭、勤、和”社会新风尚。

      针对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各社区由党支部牵头,在各社区建立文化活动中心、儿童校外辅导中心、矛盾调解中心等,同时组织党员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为搬迁户解决后顾之忧。紫云南郡社区居民周桂胜有4个孩子,妻子智力障碍,与人交流困难。社区支部组织志愿者经常到他家打扫卫生,给孩子们理发,送换洗衣物,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党员志愿者帮了大忙,就像我的亲人一样!”周桂胜欣慰地说。

      在汉阴的搬迁社区,平坦的街道一尘不染,居民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贫困户不仅从大山深处搬到了舒适的社区,更在新家找到了精神归属,融入了社区大家庭。

    网站编辑:王 仁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