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村村产业兴 户户能增收——贵州岑巩县党建扶贫小记
    发表时间:2020-01-20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编者按 

      隆冬时节,贵州岑巩县凯本镇毛口村一排排鱼塘鳞次栉比。鱼塘里,正在忙碌着收获冬鱼的村民脸上露出丰收的喜悦。 

      在“整县摘帽”的关键时期,岑巩县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头雁”作用,立足当地资源优势、以党建为引领,按照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方式,大力推进“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党建扶贫模式,形成“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的产业发展格局。随着“一村一品”逐步深化到“百业兴旺”,该县累计脱贫15486户62296人,综合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1.1%降至1.03%。 

      本报通讯员 吴寿静

      冷水养出“致富鱼” 

      “日照充足,水质良好,生态养殖,一般都是老板上门收购。”正在喂鱼的杨喜权介绍,“离家近,每天来喂两次鱼,还可以照顾到家里。”

      45岁的杨喜权是毛口村寨庆组的贫困户,2017年,村里利用良好的水资源优势,发展冷水养鱼产业,经过技术培训,他从地道的农民成了养鱼场的工人,有了新的水上“责任田”。

      毛口村水源丰富,冷水山泉和地下冷水泉适合鱼儿生长。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该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建起了标准化养鱼池,带领村民发展冷水鱼脱贫致富。

      “活不累,每个月1800元,喂完鱼还可以到村里的工地上做小时工。”盘算着收入,杨喜权激动地说,“土地入了股,去年分红足足有1600元。”

      “我们不仅对贫困群众进行养鱼培训,还有厨艺、农业技能等技术培训。”毛口村党支部书记刘文学介绍,“杨喜权的妻子蒋阳妹通过厨艺培训在小学食堂当上了厨师,每个月有1800元的收入。”

      杨喜权家,务工收入加上入股冷水养鱼产业的分红,当年就实现了脱贫。

      “家里的土地入股了冷水养鱼,再也不用担心地没人耕种,全家都搬到县城了。”舒琼香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进了城,在园区的企业也有了新工作,每月有工资,收入很稳定呢!”

      跟杨喜权一样,寨庆组的舒琼香入股后每年有固定的分红。她从老家搬进了政府在城郊新建的移民新房,家里人不仅实现了多年来进城居住的梦想,还在家附近的企业里找到了新的工作。

      截至目前,毛口村已建成标准化养鱼池30个,投放中华鲟鱼苗38万尾,带动贫困户16户51人,基地每年还可以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

      红心猕猴桃结出“致富果” 

      “山头戴帽身披绿,山脚种起经果林。农民鼓起钱袋子,山旮旯里笑盈盈。”

      脱贫攻坚中,凯府村巧用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气候、雨水适宜猕猴桃生长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红心猕猴桃种植,不仅为脱贫之路按下了“快进键”,还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猕猴桃原来是一种野果,在我们的山里有,但少,它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还含有胡萝卜素和多种维生素。”看到有游客入园采摘,黄和生便会热情地上前介绍。

      黄和生是凯府村龙坑组的贫困户,他将20亩土地流转用于发展村里的红心猕猴桃。长期在家发展种植业的他,因种植技术较好,被聘请在果园里务工。

      “猕猴桃的种植要求很高,每道工序必须严格把关,稍有不慎就会影响生长和挂果质量。”谈起猕猴桃的种植,黄和生打开了话匣子。“每天80元,锄草、施肥,长期都有活干。”

      通过务工收入和流转土地的租金,2017年,黄和生家圆了脱贫梦。

      “8亩土地,流转给村里发展猕猴桃产业,每亩地的收入有500元,这还只是头5年,往后的年份还会增长。”在杨元成看来,猕猴桃园不仅解决了土地撂荒的难题,还额外带来了一份家庭收入。

      2018年,杨元成一家易地扶贫搬迁到大坪小区,搬迁后的他和妻子,通过技能培训,一起在园区的企业里找到了新工作。“家里有住房,务工有收入,土地有租金,娃娃上学有补助。”杨元成信心十足,“在党支部的带领下,脱贫,我一定不会拖后腿!”

      如今,凯府村发展有红心猕猴桃100余亩,惠及30余名村民,年带动就业20余人。

      钩藤拓宽致富路 

      走进大寨村钩藤苗圃示范基地,绿油油的一片苗木铺陈开,长势十分喜人。

      当地因林地多,耕地少,不适宜发展传统种植产业,但山高林多,气候适宜,是发展钩藤种植的“天堂”。为使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大寨村党支部精准施策,把产业目标盯准了中药材钩藤种植。

      “在苗圃基地里干活,离家近,钱还不少。”正在收获钩藤苗的田应珍说,“从初期的栽种、施肥,到管理、收获,每年都有很多活干,工资按天结算,每天80元。”

      田应珍是大寨村川岩组的贫困户,搭借村里的钩藤育苗基地建设,需要大量的工人,农闲时,她就到育苗棚里务工,为家里增添收入。

      谈起钩藤产业,村民白明军滔滔不绝。“这都得感谢村党支部的带领,靠种植钩藤能脱贫致富,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一亩地就有四千块钱的收入,管护得好的话,还不止这个价。”

      在村党支部书记田维成的鼓励下,白明军尝试种植中药材钩藤,种植中,他的技术不断提升。2016年,他不仅靠种植钩藤实现了脱贫的愿望,还一跃成为钩藤育苗基地的中层管理人员。

      “这几天都在忙着收获钩藤苗,全都是订单销售,收购价不比市场价格低,让大家种植钩藤越来越有底气。”白明军自豪地说:“不愁销路,客户都是直接开车到这里来运钩藤苗。”

      为扶持药材产业规范发展,村党支部积极引导村民成立岑巩县金苗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钩藤苗木种植基地。合作社为药农提供技术、提供服务,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保证了苗木质量,并与药农签订回收“订单”,让药农吃下“定心丸”。

      据了解,大寨村钩藤育苗基地占地120余亩,长期带动50余人就业。

      产业的发展,让靠山吃山的山里人,凭借自家的一亩半分地,种下“摇钱树”,走上致富路。

      截至目前,岑巩县已经形成了杂稻制种、烤烟种植、精品水果、商品蔬菜、畜牧渔业、两茶种植6大主导产业。沈家湾村的丹参、小田坝村的老虎姜、四季村的牧草……在一个个基层党支部的带领下,岑巩县巧落产业棋子,“一村一品”释放增收活力,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脱贫路越拓越宽,正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行。

    网站编辑:王 仁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