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华中科技大学思政课入脑更入心 很红也很炫
    发表时间:2018-06-21 来源:人民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周雯  

      最近,华中科技大学思政课《深度中国》走红校园,每堂课学员爆满,连走道都坐满了“蹭课”的学生,其他高校老师也纷纷前来取经。

      什么课有如此魅力?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开讲,知名教授、专家联手助阵,老师边授课学生边网上发弹幕,课上师生或“锵锵三人行”,或展开激烈辩论……思政教育《深度中国》的课堂很“红”也很“炫”。

      如何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引导大学生认识当代中国?如何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主渠道作用?

      学校党委书记为本科生上思政课。(朱必勇 摄)

      “把天下事说成身边事,把有意义的事讲得有意思,把高度的东西加点温度。”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邵新宇表示,高校思政工作影响的是一代青年,《深度中国》课程的有益探索,为思政工作提供了模板和示范。“大学之为大,就是在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使之成为栋梁之材。”

     

      让天下事变成身边事

      很红很炫的思政课走红校园

      枯燥重复、脱离现实、耽于说教……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许多人心目中的老印象。

      然而,华中科大《深度中国》从3月12日开课以来,能容纳200余人的教室场场爆满。是怎样的话题和授课方式让原本枯燥的思政课成为校园“爆款”?

      4月23日晚6点,离华中科技大学思想政治公共选修课《深度中国》开讲还有半小时,能容纳200余人的教室已被挤得满满当当。

      华中科大校长登上讲台,谈从精准扶贫看大学生责任。(周雯 摄)

      当晚,华中科大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走上《深度中国》讲台,与参加脱贫攻坚的老师蒋文海、学生李晶同台分享《从精准扶贫看大学责任:来自澜沧江边的故事》。

      “临翔有多远?”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张高山村落的照片,丁烈云介绍,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是华中科大扶贫联系点。“从武汉坐飞机到昆明,再转飞机到临翔。有时,云层太厚,飞机没法降落,只能飞回昆明。”

      “贫困是什么、扶贫原因是什么、谁来帮扶?”丁烈云连连发问,引发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马新政答道:“贫困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摆脱贫困,需要我们同心同向。”

      丁烈云讲述,学校发挥学科优势,聚焦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推进医疗扶贫,请临翔选派一批医生到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培训,协和医院的医生也到当地示范,帮助临翔把心血管外科建了起来。目前,已开展30多例心血管手术。

      在现场,该校材料学院副书记蒋文海、管理学院硕士生李晶,分享他们分别挂职村第一书记和支教的故事。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李晶用一曲乡村教师带领孩子们吟唱的《苔》来结束分享。

      李晶动情地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现场不少学生湿了眼眶,三个小时的课程多次掌声雷动。

      走道里坐满了前来听课的学生。(周雯 摄)

      “今天的课让我受益匪浅,三个人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感人故事,让我也感同身受,弥补了我没能参加支教的遗憾,更体会到我们青年振兴中国的使命重大。”该校材料学院大四学生郭帮帮,坐在走道临时加的小板凳上感慨地说。

      “老师讲的都是社会热点,也正是我们关心和困惑的话题。”该校自动化大一学生呼叙合早早就到教室“占座”,虽然选课时没有“抢”到,但是听同学推荐后对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了“蹭课”一族,一堂课也不愿意落下。

      “如果以到课率和抬头率来论,《深度中国》课程的效果已经惊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陈训威曾慕名观摩后感叹,“能启发同学们思考,激发大家进行系统化学习的欲望,课程就是成功的。”

      “思政课《深度中国》给了我们太多惊喜,从关注扶贫攻坚到中国制造,老师教会了我们养成关注国家大事的态度,在讨论、辩论中提高了思考问题的角度。”系列课程的考核以“我为祖国献计策”的竞赛方式进行。5月30日晚,最后一讲结束后,课堂上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颁奖典礼,土木工程专业大三的黄同学接过学校党委书记邵新宇颁发的奖状和礼品,激动地发表了获奖感言。

      学校党委书记为获奖学生颁奖。(朱必勇 摄)

      聚焦当代中国理论与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帮助学生深度了解中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5月30日,为期两个月的《深度中国》完美收官,教师用12个专题以对谈、辩论等灵活互动的花样教学形式展现在课堂上,受到学生热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大学不能封闭在象牙塔中,而是要和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丁烈云在课堂上发出号召,“读好有字之书,更要读好无字之书,希望更多学子在服务社会中贡献力量,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

     

      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

      引导青年“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

      《深度中国》课堂。(朱必勇 摄)

      《深度中国》“走红”的背后,是青年“了解中国”的渴望。

      华中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岭峻、教师杨炳祥同台讲授第一课《峰乎?岭乎?——观察中国的不同视角》。

      “西方宣扬中国崩溃论的时候,中国为什么一直‘风景这边独好’?”黄岭峻在比较中总结说,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分析中国问题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

      听完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纷纷感慨,并不是“外国的月亮就特别圆”。大家更加坚信,月是故乡明,风景这边独好。

      华中科大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胡艳华表示,学生遇到国内的问题,会习惯性地问国外是怎样的,喜欢拿西方来比。如果没有正确的立场和方法,往往会得出模糊甚至错误的结论。“对于学生关心的问题,我们不能回避,而且必须回答好。”

      有人认为学生大多“政治冷漠”,“你觉得你有道理,那你说啊,我不理你也不反对你。”黄岭峻说,“《深度中国》受到热捧,足以说明学生不是对政治不感兴趣,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方式来告诉他们。”

      “高校思政工作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邵新宇表示,在实践中发现,现在的学生非常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因缺乏正确的理论阐释与合适的技术分析,其观感往往零碎而片面。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教务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打造《深度中国》课程。该校教务处处长陈刚表示,“深度中国”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研活动等方面的创新与改革,引导青年学子逐步形成和自觉运用“四个正确认识”,从而使得他们以更坚定的信心、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现阶段的学习和未来的建设中。

      丁烈云表示,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大学生不仅要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在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中服务社会,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遵循思政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深度中国》才能既有高的“到课率”“抬头率”,又有正确价值观的“入脑”“入心”。

     

      把有意义的事讲得有意思

      老师讲“心声”课堂“活”起来

      “走红”的背后,是老师们的精心付出。

      该课程由11位优秀教师联袂打造,每周一个专题,涵盖马克思主义原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法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

      “锵锵三人行”:三位老师在轻松的对谈中,引发学生思考。(周雯 摄)

      在教学形式上,老师们也是精心设计每个环节,让课堂“活”起来。《深度中国》讲台上,老师们时而睿智解读,时而展开激烈辩论,亦或是三人展开深情分享,课堂现场还开通网络弹幕,学生边观摩边发表意见。每辩论一次,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投票。

      4月11日晚,华中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邹旭怡、刘兴花两位教师走上讲台,针对《乡关何处——“农民工”究竟该留城还是返乡》展开了激烈辩论。

      直到上课前几十分钟,刘兴花、邹旭怡还在不断完善讲授内容。开课前集体演练老师互评,当天还要不断地排演,这些都成为了开讲前的惯例。

      思政课如何赢得学生?“要讲亲身的经历、体验和内心的感受,这种话学生是愿意听的。”丁烈云说,“你自己都不信,怎么让学生去信呢?”

      自信来源于实践。为了探究“‘农民工’究竟该留城还是返乡”,邹旭怡利用清明节假期走访村庄。“我主张返乡。看到当今农村新的发展模式,我深感乡村振兴战略的正确,深感精准扶贫的成绩可喜,希望晚上也能说服大家。”

      邹旭怡坦言,在跟学生互动中,感觉发生了很多微妙的变化。“学生们渴求知识,关心国家发生的变化,老师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课堂上,学生积极和老师互动提问。(朱必勇 摄)

      “我来自农村,农民工何去何从的话题,让我感触良多。”呼叙合说,“老师们的辩论发人深省,点燃了正能量,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加深了对中国的认识。”

      “讲好思政课是一种情怀,创新传播马克思主义是一份光荣使命。”黄岭峻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引导青年学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邵新宇表示,《深度中国》的探索只是一个起点,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华中科技大学将继续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让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所有课都上出“思政味”,努力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

      事实上,不仅是《深度中国》,近年来,湖北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指示精神,从体制机制、课程建设、队伍建设、方式方法“四个维度”,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省涌现出武汉大学《思政慕课》、华中科技大学《深度中国》、湖北经济学院《当代中国》、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杨克思一微一说》等系列创新案例。

    (责任编辑:王仁锋)

    网站编辑:王高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