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1.jpg
当前位置: 党建网首页 > 新版党建网2016 > 各地党建
青海民族大学“六突出六着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
发表时间:2017-04-19    来源:青海日报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青海民族大学党委书记 赵燕武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民族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六个突出六个着力”,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突出一个“强”字,着力强化队伍建设和教学科研支撑。实施“351”人才工程,加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形成由1名全国高校优秀思政理论课教师、3名青海省优秀教师等领衔的5个学科团队,建成青海高校仅有的3门人文社科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和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为全国高校贡献了优质教学资源。几年来,加大了科学研究力度。2016年申报的“新中国涉藏五省区民族自治地方建政历史与实践研究”,是青海高校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青海班玛地区长征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问题研究》是青海高校第一个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标志着学校服务国家战略、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回答现实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突出一个“细”字,着力打造100场思政系列精品讲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按照落细、落小、落实的工作要求,以中心组学习为平台,打造10多个“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习”专题讲座;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打造36场“进德讲堂”系列讲座;以建设书香校园为目的,打造30场“中外经典小说导读”系列讲座;以弘扬民族文化为旨归,打造10个“民族节日文化”系列讲座;以推进通识教育为目标,打造10个“学科文化”系列讲座;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方向,打造8个“从政之要”系列讲座。通过分类设计,初步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计划性、系统性不够的问题,有效补充了课堂主渠道不足的短板。通过这一系列具体有效措施,不断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满意度。目前已成功打造了100多个精品讲座,成为学生的思想文化盛宴。

  突出一个“新”字,着力构建传统和新兴媒体育人平台。学校深入分析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受众群体、传播规律、内容“卖点”、语言体系、优势特征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在党委宣传部设立新闻中心,将校报、广播、电视、网络等不同媒介纳入新闻中心,实现优势整合。校园电视台于2012年开播,是省内高校唯一的电视台,每周播出7天,自制《民大新闻》《人物风采》等五档特色栏目。校园广播台分汉、藏、蒙、英四种语言,设有新闻转播、法治在线、校园访谈、就业看台、音乐驿站等栏目,其中每天定时播出的爱国歌曲、民族歌曲和外国歌曲,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品牌栏目。校报是省内高校中创办最久、覆盖面最广、影响最大的校报,“青春文艺副刊”成为文学青年的培养摇篮。高度重视校园网络建设,建成思政网站“进德网”、精品文萃等特色栏目。建立覆盖全校师生的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年均推送原创信息2000余条,做到“学生在哪里,思想引领就在哪里;舆论在哪里,正面引导就在哪里”,初步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网上组织和线下组织的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突出一个“活”字,着力提升以文化人和文化育人水平。学校从以文化人、文化育人角度,提炼大学精神,形成“进德修业、自强不息”校训和校风、教风、学风,创制传播新校歌;构建包括终身教授、进德修业之星、本科教学优秀奖、寿星纪念章、荣休纪念章在内的具有学校特色的荣誉体系,以先进典型引领校园风尚;加强图书馆、校史馆、民族博物馆、学科馆和档案馆“五馆”建设,编写校史丛书,以校史激励师生努力进取;着力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和以“国旗班”为代表的社团建设,开展社团文化艺术节、高雅艺术进校园及学术科技、演讲辩论、书画摄影、体育舞蹈、创意创业竞赛展示等一系列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形成了文化引航、品牌引领、典型引路的校园文化格局,创建了丰富多彩的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平台;建成“智慧之光”校园雕塑、民族团结林、磐石广场、音乐喷泉、润泽园、文化走廊等文化设施,并精心命名校园建筑、景观和园区,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启迪,大学文化建设走在全省高校前列。其中,利用校区通道建成的文化走廊,由54个宣传灯箱组成,每学期更新一次,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成为集中连片、国内一流、品位高雅、师生欢迎的思想阵地。

  突出一个“实”字,着力拓宽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渠道。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校内投入500万元建成5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首批入驻包括网络科技、软件开发、机器人和无人机应用开发、电子商务、文化传媒等项目在内的32个创新团队,2016年获得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挑战赛一等奖等全国性奖励8项。分类开展社会实践教育,低年级本科生重在“体验式”实践,高年级本科生重在“专业性”实践,研究生重在“服务型”实践,在全省范围建成8个思想政治实践基地、64个专业实习基地,近五年来每年派出60余支学生实践服务团队,深入基层、农村牧区和厂矿,组织开展顶岗支教、学雷锋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扶贫济困等实践活动3万余人次,以教育引导实践、以实践深化教育,既锻炼了学生意志品质,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又深化了对国情省情的认识,坚定了“四个自信”。

  突出一个“深”字,着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和文明校园。立足民族高校实际,从“不谋团结进步,不足以谋学校发展”的认识高度,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校园创建工作,使其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普法宣传教育、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全校师生中实现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全覆盖。学校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分为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教育、省情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人生规划教育、民族节日文化教育等模块,辅之以竞赛、演出等教学活动,分学期、模块化、渐进式推进。每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举行选树民族团结典型、民族文化艺术节、民族知识图片展、民族书画家进校园、民族歌曲大联唱、民族团结专题讲座、参观学校民族博物馆、民族团结主题班会、升国旗仪式等活动,其中连续七年组织开展的民族知识竞赛成为全国、全省校园文化活动品牌。2016年,学校获得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高校称号,成为全省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典范。同时,获得全省文明单位、全省法治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六个突出六个着力”工作模式的系统推进,有力助推了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广大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度认同,呈现出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为学校各项工作增添了动力和活力。

  (责任编辑:贺绿原)

网站编辑:王高林
>>
思想理论
>>
党建论坛
>>
党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