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上官酒瑞:增强底线思维能力
    发表时间:2019-08-20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底线,顾名思义,就是不可逾越的边界、触碰的红线,破则危险,守则安全。在哲学上,底线指的是事物保持性质不变的量的最低界限,即发生质变的临界点。由此延伸开来,底线思维是一种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也是做好工作的一种重要策略、领导艺术。古语所说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内含了底线思维。运用底线思维,要求制定政策、开展工作,要从最坏的可能性设想、部署,预估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进而把预案做得更充分、措施想得更周全、对策准备得更有效。其实,这也就等同于划出了工作中不可突破的警戒线,如果超越就会发生危机、招致风险。因此,新时代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底线思维能力。

      要常怀忧患意识,扛起防风险责任。底线思维的背后是忧患之心、忧患之情。“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集中体现了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也是传统社会应对自然风险、抗御社会危机的智慧总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积淀为中国社会知识分子、仁人志士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这样的忧患情怀,更是内含于党的为民宗旨观念,内化为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转化为忧党、忧国、忧民意识,成为一种责任担当。为此,在新的环境下,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准确把握深刻变化的世界形势,始终坚守底线,常怀忧患之情,忧党之安危、国之兴衰、民之苦乐;要始终保持警醒的精神状态,统筹好安全与发展,既警惕难以预测、小概率的“黑天鹅”事件,也要警惕可预测、大概率的“灰犀牛”事件;要始终心存忧患、肩扛责任,把问题想得更复杂、挑战看得更严峻,把预案做得更充分、更周详,工作中掌握主动,做到心中有数、处变不惊,以期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努力实现最好目标。

      要进行科学研判,增强工作预见性。“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领导干部要强化前瞻思维,常观大势、思大局,科学预判形势走向及隐藏其中的风险隐患,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要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像望远镜一样看得“远”,像广角镜一样看得“宽”,像显微镜一样看得“真”,力求防微杜渐,有备无患,将风险化解在源头、隐患排除在未萌;要深刻洞察事物发展内在规律,准确认识风险发生演化的因果关系,既抓住重点、又统揽全局,在掌握风险成因中防范风险,占据战略主动,及时有效防控风险。

      要加强底线管理,提高防风险能力。用好底线思维,自然要求加强底线管理,这与危机管理一样,都要求聚焦各种不良因素、风险变故,是公共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底线管理更主张人的积极作为,更注重规避因政策举措、组织管理的疏忽漏洞而引发的风险危机,更注重通过政策、措施、制度建设等,提高防范风险能力,进而实现管理和发展目标。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底线思维并不只是看地盘、守摊子,而是从底线出发,既要管理好底线,更要在风险最小、危机“趋零”的前提下追求高线,是底线和高线的统一。正可谓:凡事从坏处着力,努力争取最好结果。说到底,底线思维、底线管理的指向,是既要下好防范和抗御风险的先手棋,也要打好应对和化解挑战的主动仗,而落脚点在于实现管理绩效最大化,即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实现好的结果。

      加强底线管理、提高防范风险水平,要领导干部在自我意识、精神境界、能力素养等方面加强修炼,不断增强守底线的自觉性与坚定性,更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机制、健全流程规范,实现制度化、常态化管理。比如,更好健全风险防范和应急机制。这要求通过组织协同、制度规范、政策执行,不断提高风险隐患的排查、甄别、发现能力;这要求能够抓住要害、找准原因,确立风险底线,牢牢掌握主动权,防止各类风险的传导、叠加、演变、升级和联动;这要求能够在风险发生情况下,“扛得住、过得去”,及时启动应急机制,终止风险,或是改变风险路径,避免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个别风险转化为综合风险。再如,健全责任机制。这要求将底线管理的责任,具体落实到人、到事上,落实到具体措施、政策上,把防风险、保安全、守底线作为常规工作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不断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督促、检查、评价,或是激励、问责,真正让制度落实落细落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这是把“防洪”与“抗洪”、“防火”与“灭火”结合起来,从治标走向治本,不断增强底线思维能力的根本之道。

      (作者单位:上海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朱琳瑄)

    网站编辑:朱琳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