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郭长海:《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带来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8-03-08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习近平在一篇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深情地写道“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这是一句朴实无华、掷地有声的话语,也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初心与使命,已深深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孜孜以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之中。我们应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修养、品德、信仰、家风、历练以及为民情怀、党性锻炼、迎难而上、责任担当、勇于改革、善于创新、国际视野、使命人生等诸方面,对人民领袖风范进行深度学习与感悟。结合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主要思考体会如下:

      一是植根于以德修心、严以律己的致远品行。“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这是1990年7月15日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后,饱含深情写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此词既表达了习近平对焦裕禄的崇敬和思念之情,又表达了他以德修心、追求高尚人生的内心独白和真实写照。习近平对插队时好友吕侯生的有情有义之举,更是感人至深。吕侯生在1992年患骨髓炎,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特地寄去500元路费,让他到福州医治,病情好转后,习近平又为他买了飞机票,塞给他2000元钱,让其返乡。后来,习近平还为他支付了安装假肢的全部医疗费。我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修身正心”“德行天下”。习近平曾引用王阳明“身之主宰便是心”和龚自珍“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佳句后,精辟指出:“‘本’在人心,内心净化、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习近平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律己甚严不搞特殊。在正定3年时间里,睡在办公室。他的床铺是用两条长凳支起一块木板,上面铺上一条打满补丁的旧褥子。并且他总是在机关食堂与大家一起“吃大锅饭”。2007年,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写道,领导干部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注意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刻注意自身的形象,干干净净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严以律己之为影响全党。

      二是根植于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信仰追求。“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以自己的具体实践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即便自身处境艰难,他始终对党充满信心,矢志要为群众做实事。与他同窑洞住过的雷平生说,习近平有强烈的使命感,在农村的7年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正因如此,习近平先后8次写入团申请书,先后10次写入党申请书,锲而不舍,终如愿入团入党。当身边的知青或当兵、或招工、或推荐上大学,一个个相继离开梁家河,只剩下他一个人,习近平仍从容淡定,种田读书。因为他把自己看作了黄土地的一部分,立志改变梁家河的旧面貌与百姓的苦生活。正如一位与习近平一起插队的老知青曹谷溪所言“一个激情澎湃的热血青年,下到农村来,与最底层的农民朝夕相处,了解了农民的生活、愿望、喜怒哀乐和人情世故,由此深入了解我们复杂的国情,了解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在、魂之所在。这段经历,正发生在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于是,他们的担当精神、责任意识,在中国西部的黄土高原上萌了芽,扎了根;‘振兴中华’的理想之火,在心灵的土地上点燃。” 基于此,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地方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萌芽和实践的地方。同时,习近平的人生追求和思想体系也是在他酷爱读书、善于思考的学思中日臻成熟。习近平到梁家河下乡就从北京带来两箱书,手不释卷,白天干活,深夜还在煤油灯下读书。习近平讲:“我7年窑洞寒窗,当时《二十四史》的大部分,还有《资本论》我都是在那里读的。” 还认真研读了《共产党宣言》、列宁的《国家与革命》、黑格尔的哲学、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通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浮士德》《静静的顿河》《毛泽东诗词》等中外文学作品。无论是到正定、福州,还是到浙江、上海,习近平总是在学、在思、在写、在悟,除《之江新语》外,还有两本政论性文集、三本农业著作,并主编了《科学与爱国:严复思想新探》一书等等。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塔夫罗夫斯基在《习近平:正圆中国梦》一书导言中说,习近平“具有爱国主义和忠于信仰的基因”。英国心理学家史立兹说“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从历史走向未来,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我们有“富起来,更要强起来”的民族信心和决心,更有无比磅礴的信仰的力量。

      三是根植于向上向善、家教家风的和润熏陶。习近平走上领导岗位后,其母齐心同志专门召开家庭会议,要求其他子女不得在习近平工作的领域从事经商活动。受父母耳濡目染影响,习近平秉承家风,对家人要求也非常严格,他每到一处工作,都会告诫亲朋好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不能打我的旗号办任何事,否则别怪我六亲不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情怀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重视家庭、强调家风,深刻地烙印在习近平的思想深处。习近平曾在给父亲的一封祝寿信中写道,“您一辈子没整过人,坚持真理不说假话,并且要求我也这样做”。他“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高尚品质很多”,学父亲做人、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学父亲的赤子情怀,也学父亲的俭朴生活。习近平深情地回忆说,“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法国的中国问题专家阿让·安德烈则在他的著作中介绍:“晚上,习仲勋经常和他的孩子们一对一地谈话,晚饭时间也是他教育孩子的机会。习近平的父亲经常引用孔夫子的话,包括著名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强烈影响了习近平。”纽约大学终身教授熊玠在他主编的《习近平时代》一书中说,习近平“继承了父亲实事求是、节俭诚朴的品格,并直截了当地呈现在施政方略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四是根植于情真意切、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因为您对人民爱得太深,人民才如此衷心拥戴您。”这是百姓之言,也是为什么出席党的十九大开幕式的全体代表在习近平刚步入万人会场时,全体起立,掌声经久不息。与当年习近平离开梁家河乡亲们“十里相送”情景惊人相似。那是在1975年10月7日的清晨,习近平要上清华大学学习,他推开门,外面全是送他的乡亲们,他们只是静静等着,并没有叫醒他。习近平当场落泪,饱含深情地说:“你们对我这么好,我不想走,就在这里扎根农村一辈子吧。”这一天全村人都没有上山干活,他们排着长队,为习近平送行,足足送出十多里,有13个和他要好的年轻人,甚至步行60华里一起到县城,花5元5角照了黑白纪念照。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习近平插队到梁家河,他在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观、劳动关、思想关“五关”之后,不仅和农民打成一片,而且已经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群众,与百姓 “一块吃、一块住、一块干、一块苦”,春天担粪,一担猪粪、牛粪有七八十斤重,担到几里外的山上,夏天担麦200斤,十里山路一口气走完,当了整整七年农民。他的信念和血液已深深融入老陕北农民中去了。特别是他担任支部书记后,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办好事。如:打井、开磨坊、办沼气;修路、打淤坝、育良田;开办铁业社、缝纫社、代销店。特别是习近平带领村民办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作为经验在全省推广。在宁德,他在党员干部中倡导“四下基层”;在福州,他大力推动“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担任福建省省长时,习近平强调,我们要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两个字,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谋利益。与梁家河父老的亲情守望,与路遥的彻夜长谈,与贾大山的君子之交,与《高风昭日月,亮节启后人》的吕玉兰同志姐弟情,对“夙夜为公”县委书记焦裕禄的真情嘉许,与贫困群众盘腿而坐问寒问暖。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扶贫路上不能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无不透露出习近平浓郁的人文情怀和“人民利益大如天”的民生关怀。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一个珍视人民的国家必将兴旺发达,一个珍爱人民的领袖,人民也会衷心爱戴他。

      五是根植于从基层到中央、全方位跃升的政治历练。艰难困苦是砥砺青春的“磨刀石”。逆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意志和追求。习近平在青年时代面对的苦与难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说:“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15岁刚来到黄土地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习近平2013年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习近平7年的知青岁月,牢牢把握了当时的时代际遇与机缘,集中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和鲜明的创新创业精神。翻开习近平从1969年下乡当知青,到2012年十八大召开时的工作履历,可以发现这44年中,他从下乡知青成长为党的领袖,从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一般军官到军委主席,从政经历遍及党、政、军各个领域,历经村、县、地、市、省(直辖市),直至中央等所有层级的主要岗位,每一层级都历经几年,都扎扎实实、政绩卓著,每一岗位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习近平后来提出的好多思想与重大战略,早在很多年以前就生根发芽,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正是经过一步步丰富而长期的实践锻炼,厚植了他治国理政的根基,一经担负起领导党、国家和军队的执政之责, 就立刻展现出非同凡响的伟人气魄和领袖风范。这种气魄和风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可以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和团结在周围的力量,一种能够鼓舞和感召13亿多中国人民为实现共同目标而戮力奋斗的力量。

      六是根植于立足国情、顺应时代的改革创新。习近平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习近平无论是在梁家河、正定,还是在福建、浙江、上海直至中央,都注重从实际出发,不断改革创新。习近平在梁家河办了全省第一口沼气池;在正定开发建设“荣国府”,发展影视旅游业;在厦门率先在全国提出“小政府、大社会”,争做“内地香港”;在福州提出支持外商投资“马上就办”、“特事特办”;在福州到驻军专访,提出“军中无小事”、“为了部队的安全,怎么做都不过分”;治理上海,《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更加大气更多和气更添锐气——喜听上海新涛声》为题,盛赞习近平治下的“新上海”;到中央后,中国梦、强军梦、新发展理念、“两山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全会第一次研究依法治国,等等。一系列改革创新的思想引领时代前行。“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着眼国情的改革开放,是习近平顺应时代,把握大势,始终狠抓的关键一招。他在十八届任期期间38次召开全面深化改革会议,推出360个重大改革方案,研究改革立项多达1500项。刚刚连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马上召开了两次深化改革会议。也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到河北正定任职的习近平,初试创新,他把“人才经”作为推进改革的首要抓手之一,向全国发出一百封“求贤信”。在福建、上海、浙江等地,他革故鼎新、对点突破,留下“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诸多佳话。顺应新时代和发展大势的创新,已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民族禀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公开讲话和报道中,“创新”一次出现超过千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创新”一词出现高达50多次。中国人民的幸福感、自豪感与日俱增,中国也日益接近世界舞台中央,整个世界在为中国点赞。

      七是根植于放眼世界、着眼人类的国际视野。习近平曾这样说:“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为此,十九大前习近平出访29次,足迹遍及五大洲57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在国内会晤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约290人次。当今世界,零和博弈、冷战思维、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早已被时代摒弃。习近平审时度势,指出“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2016年年初开业的亚投行就是这样一个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平台,习近平在亚投行开业致辞中说,亚投行要“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习近平大力倡导、推进的“一带一路”就是要寻找更多利益交汇点,“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构建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站在人类进步高度,把握世界发展格局变化趋势,高屋建瓴地提出来的一份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中国方略,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同。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引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趋势,中国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局面正在形成。

      八是根植于对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使命人生。“一个带着使命的人来到世间,他会将自己人生的智慧和力量奉献给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使这个国家强大、人民幸福,这既是人生使命,更是使命人生。”习近平正是这样一位被历史推向引领时代、负有使命的领袖人物。习近平以极其强烈的人生使命感和历史使命感,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兴旺、民族振兴连在一起,融入其中。早在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提到了“使命”这个词:“在这里,我代表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成员,衷心感谢全党同志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一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从这一刻开始,六年多来,习近平在不同时空多次提及“历史使命”,涉及多个领域。这个词所折射的,是习近平沉甸甸的责任感,是百折不挠、奋勇无前的勇气,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智慧,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的担当,是高瞻远瞩、面向未来的气魄。“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习近平铁腕反腐的坚强决心正风肃纪,十八大以来,中纪委立案审查中管干部440余人,厅局级干部8900余人,县处级干部6.3万人,形成了顺民心、合民意,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习近平在作十九大报告时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他在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时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同时,提出犹如灯塔的三个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目标。习近平强调,“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要求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带领13亿多中国人民奋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创造新业绩、书写新辉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和影响深远的历史性变革,最重要、最根本的在于习近平总书记这位领袖、核心的领航掌舵,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迈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实现新作为,必须始终坚定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至关重要的,要从思想深处、情感深处和文化深处认知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领袖权威,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全党的核心,既心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也倍加推崇、深切追求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心维护、真情爱戴、真切追随、真正捍卫习近平总书记党的领袖地位。(作者系山东省日照市技师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武淳)

    网站编辑:王玥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