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试点:改革的中国经验
    发表时间:2019-05-24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书名:试点改革的中国经验

    作者:郑剑、李冉、陈振凯、张广昭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2

    ISBN978-7-214-22781-2

     

    内容介绍

    试点作为一种重要的政策形式,在我国被广为采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试点是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试点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局部地区或某些部门、领域的改革经验,总结成败得失,完善改革方案,寻找规律,把解决试点中的问题与攻克面上共性难题结合起来,探索改革的实现路径和实现形式,为面上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本书系统梳理陕甘宁边区建设时期以来我国在党领导下开展试点改革的实践情况,提炼其对国家建设发展的规律性经验,以及对世界上其他国家改革发展的启示。全书既从现象层面梳理试点的丰富案例,从经验层面总结具体的路径做法,也从认识层面提炼发展的客观规律,理清了试点的逻辑,分析了试点作为改革开放的中国方法与中国经验的重大意义,并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试点思想做了归纳阐释,对今后的实践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介绍

    郑剑  人民日报社办公厅主任,高级编辑。曾任人民日报社理论部副主任、海外版副总编辑。出版《旁骛集》等。

    李冉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出版《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等。

    张广昭  中宣部全国宣传干部学院干部,清华大学博士,出版专著《增强“四个意识”》。

    陈振凯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部副主任,主任编辑,合著有《平天下》《学习关键词》《你好,一带一路》等。

     

     

    第一章试点的逻辑

    第一节试点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试点与国家治理

    第三节关于试点的研究

    第四节试点与中国道路

    第二章试点:改革开放的中国方法与中国经验

    第一节何为试点:观察试点的基本视野及其内在逻辑

    第二节善为试点: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战略优势

    第三节何以试点:试点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第四节如何试点:试点的运行和基本方法

    第五节试点的风险及其防控

    第三章党的十八大以前的试点概览

    第一节引子

    第二节新中国成立以前的“试验”

    第三节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的试点

    第四节改革开放以后到十八大之前的试点

    第四章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试点工作扫描

    第一节经济领域改革试点

    第二节政治领域改革试点

    第三节文化领域改革试点

    第四节社会领域改革试点

    第五节生态文明领域改革试点

    第五章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试点工作分析

    第一节试点工作呈现新特点

    第二节试点思想逐步系统化

     

    部分内容

    第一章试点的逻辑(节选)

    试点作为一种重要的政策形式,在我国被广为采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试点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局部地区或某些部门、领域的改革试验,总结成败得失,完善改革方案,寻找规律,把解决试点中的问题与攻克面上共性难题结合起来,探索改革的实现路径和实现形式,为面上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回顾历史,可以看出,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试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试点提供了多种政策同时试验的可能性,为选择最优的推广政策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试点有利于弥合争论,以实践结果作为评判的最重要标准。试点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具体运用,也是创造性国家治理的智慧结晶。

    2017年5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五次会议上强调,抓好试点对改革全局意义重大。要认真谋划深入抓好各项改革试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鼓励探索、大胆实践,敢想敢干、敢闯敢试,多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带动面上改革。这是我国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对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指示和部署,试点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在中国的政策语言体系中,“先行先试”“典型示范”“以点促面”“点面结合”“逐步推广”等特有词汇,产生于试点工作,也为我们对试点的理解提供了关键词。试点这一诞生于革命年代的方法论,历经长期实践证明后得到广泛认可,作为一项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运用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什么是试点?“突破一点,取得经验,然后利用这种经验去指导其他单位”《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97页。,“在全国的统一方案拿出来以前,可以先从局部做起,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做起,逐步推开。中央各部门要允许和鼓励它们进行这种试验。试验中间会出现各种矛盾,我们要及时发现和克服这些矛盾。这样我们才能进步得比较快”《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0页。

     

    第一节试点的哲学基础

    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有限性,是试点必要性的重要基础。客观世界需要被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而人所身处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在历史条件和所处环境的限制下,人对世界的认识进一步受到限制。人不可能了解所处世界的全部信息,更不可能了解事物发展的全部规律和联系。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导致了人往往需要在不确定的条件下采取行动、实现发展。人可以通过学习、推理等方式扩展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但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决定了不确定条件无法在我们遭遇的困难中消除。

    面对不确定条件,如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通过实践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答案。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改造世界。实践是对世界再认识的重要方式,人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索的试验、工程研制的样品、社会政策的试点,都是通过实践认识客体的具体体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决定了任何理论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此,实践是检验成果和应对不确定性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方式。

    实践哲学也一直是指导我们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思想。毛泽东思想系统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使之中国化。毛泽东同志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这种思想被进一步浓缩为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并贯彻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建设发展中。邓小平理论继承并广泛运用了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观。邓小平理论始终坚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并从实践中提出发展措施。邓小平同志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以试点的形式推行众多改革措施,推动了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他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因地制宜实施试点和试验。实践使邓小平理论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准确、妥善地应对了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为新时期探索合适的发展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种实践思想不仅贯彻于科学研究,也被广泛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试点正是一种生动体现。概括起来可以说,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和实践对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作用,是试点作为改革经验的重要哲学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正是试点的价值发源,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和重要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深化改革是为了人民,也必须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深化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革需要创造力,人民群众蕴藏着极大的改革动力和创新智慧,激发这种创造力,就必须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让改革成果惠及人民群众。1978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说:什么叫社会主义?它比资本主义好在哪里?每个人平均六百几十斤粮食,好多人饭都不够吃,28年只搞了2300万吨钢,能叫社会主义优越性吗?1984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外宾时再次指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又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把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我们要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4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表明,从改革一开始,我们党就坚定不移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和推动改革的积极性。诸如农村改革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开始,企业改革从福建企业要求松绑开始,市场调节从集贸市场开始,对外开放从“三来一补”开始等等,一系列影响重大的改革措施的推出,都是以人民群众创造的具体改革经验和做法为重要依据的。

     

    第二节试点与国家治理

    英国著名学者霍金曾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断言:“下个世纪将是一个复杂性的世纪。”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复杂性特征日趋明显。由于与西方在历史文化、思维方式、地理环境、社会制度、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中国的治理面临着特殊而复杂的国情,其难度举世罕见。目前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探索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治理模式。

    试点是中国国家治理无法分割的一部分,是重要的改革和发展方法论。当代中国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往往是中国式的问题,也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上首次遇到的问题,既不能全面照搬他国经验,也无法完全借鉴前人制度。最合适的办法往往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以试点的方式总结经验教训改进而成。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常常采用试点作为解决问题的探路器。这种改革和发展的方法论有其独特的意义。

    第一,通过试点实施政策几乎是了解政策效果的唯一方式。社会情况的复杂性、公共事件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和对社会客观规律认识的有限性,使得我们无法准确估计复杂的公共政策的效果。推理和预演往往和实践有差距,而通过试点可以了解和检验政策效果。

    第二,试点有助于积累政策经验,允许多点并行,快速优化政策。试点可以为政策提供广泛、直接的一手经验,并且试点允许多点并行,通过多个试点可以探索不同的发展模式,提供不同政策的比较经验。

    第三,试点能有效减少试错成本,经过实践检验和改进后推广,政策更为成熟。试点通过小范围的尝试,检验政策效果。即便存在意外情况,结果仍然可控,社会付出的成本较少。在试点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改进政策,待政策成熟后再行推广,社会成本更低。

    第四,试点可以点带面,有效带动全局发展。试点的结果无论成败都对于全局发展具有示范作用。一方面可以总结教训、推广经验,另一方面有利于参与主体凝聚共识、合力促进发展。试点的结果经过实践检验,可预期的结果也有利于推动工作开展。

    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新中国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了试点作为改革发展方法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为著名的试点或许是改革开放中深圳经济特区先行先试。在对于经济体制和治理理念的争论中,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点,不仅弥合了争论、使改革得以迈出第一步,并且实践的结果凝聚了人心,对全国改革开放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深圳经济特区试点过程中的成熟经验被逐渐推广到全国。深圳经济特区的试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和发展的重要源头,助推创造了几十年来中国发展的经济奇迹。试点的方法论在改革的重要时间关头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深圳经济特区之外,还有诸多通过试点探索出正确发展路径的案例。从自由贸易试验区到三轮国有企业改革,从三轮司法改革试点到智能制造试点,我们始终坚持这种做法和经验,并运用于各类具体问题。

    试点的做法和经验推而广之是试验式治理。试验式治理同样是发展的重要方法。试点本身是重要的政策试验方式,但并非唯一方式。试验式治理是对试点深化运用的高效、稳妥的发展方法。比如,网约车是近年兴起的新事物,它使各级政府面临一个新的监管挑战,而试验式治理方法对于完善其治理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面对这一新的治理难题时,中央政府首先确立了支持网约车规范发展的基本立场和原则,各地相继出台了对于司机、汽车、平台等各方面的具体规范。在地方规范发展的过程中,治理模式逐渐成熟,使网约车逐渐融入既有市场管理体系。中央政府明确原则和方向,地方政府结合具体情况探索发展方式,试验式治理探索了新的治理机制。

    进入新时代,试点和试验式治理的方法论显得尤为重要。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改革仍然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我们面临全新的挑战,并且无法借助前人经验,试点方法论的意义更为突出。面对这一现实,试点可以发挥探索性作用,以点带面带动改革全局发展。

    网站编辑:穆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