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红船
    发表时间:2017-11-16 来源:党建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书名:红船

      作者:黄亚洲 著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6月

      ISBN:978-7-5455-2026-2

      

      内容简介

      作品全景式描绘了从五四运动到井冈山会师这十年间的中国历史,以建党过程为主线,充分展现了这一历史进程的苦难与彷徨、寻觅与追求、荣光与梦想。作者注重人物刻画及细节描写,书中对毛泽东、周恩来、孙中山、蒋介石等人的形象描绘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本书是黄亚洲先生历经二十余年、增删十数次的产物,可谓是精益求精的心血之作!

      

      作者简介

      黄亚洲:诗人、作家。现任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影视委员会副主任、《诗刊》编委。曾任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共十六大代表、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

      出版各类文学专著30余部,有长篇小说《建党伟业》《雷锋》等。长篇小说《雷锋》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长篇小说《日出东方》获国家图书奖。《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入选中宣部、中组部向全国党员干部推荐第九批学习读物。诗集《行吟长征路》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诗集《狂风》获首届屈原诗歌奖。电影文学剧本《R4之谜》《开天辟地》等15部作品被搬上银幕。电影作品先后获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华表奖、夏衍剧本奖,并在有关国际电影节上五次获奖。创作电视剧有《承诺》《张治中》《相煎上海滩》《上海沧桑》等,多次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金鹰奖等。曾获“首届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全国优秀电视剧编剧”称号。

      

      目 录

      第1章 在水龙冲洗血迹的时候,可以把传单当作六月的雪花

      第2章 郑重告诉儿子:监狱是研究室

      第3章 因为你拥护真理,所以真理拥护你

      第4章 驱张团悲怆入京,小骡车秘密出城

      第5章 《共产党宣言》,是否就是行船的帆呢?

      第6章 中国的天平,似乎正在向上海倾斜

      第7章 红船!红船!

      第8章 这个马林不懂中国,他不是马,是牛,比牛还牛

      第9章 毛泽东刘少奇踩水车:必须同时两条腿

      第10章 党首们在另一面党旗下宣誓

      第11章 难啊,去欧洲才找到了中国共产党

      第12章 交锋广州,党内如此硝烟弥漫

      第13章 黄埔学员出枪操练,湖南农民押人游街

      第14章 驶进谜团的中山舰

      第15章 北伐军在上海一头撞上四一二

      第16章 反抗,全国的枪和矛都在滴血

      第17章 可以脱他的鞋,但取不了他的头

      第18章 中国革命现在走进了山里  

      

      序  

      

      红船精神的小说体现

      ——序黄亚洲长篇小说《红船》

      万伯翱  

      

      作家黄亚洲的这部长篇小说,是他对1919 年到1928 年这十个春秋的中国革命史的文学把握。读毕,首先感到的就是重量与恢弘。

      概括、描述、判断这纷繁复杂的十载风云,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检索当代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长篇小说,还很难看见如此高屋建瓴的作品。

      这部小说先后重彩浓墨地反映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中共上海建党活动、中共一大、中共二大、孙中山广州蒙难、中共西湖特别会议、中共三大、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发端与实施、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建立、广东平叛、奇诡莫测的中山舰事件、北伐、上海清共政变、中共五大、武汉清共政变、中共八七会议、中共先后发动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与广州起义、中共军队的三湾整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朱毛会师,十年中这种种波澜壮阔的历史大事件,作者却通过一群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的活动,不急不缓地徐徐道来,既把历史脉络梳理得一清二楚,又把人物性格刻画得活灵活现,粗细线条交错,疏密节奏得当,六十余万字的小说读毕,不由叫人掩卷感叹,拍案称绝,这笔力功夫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如若用水墨绘画来形容,那就是又有写意又有工笔,两者兼济,很是耐看。

      记得几年前我赶去杭州,使劲把亚洲动员出来写长篇小说《雷锋》。我后来知道,他那时其实就在专注这一大段中国历史的文学把握,但他当时也被我的动员所触动,兴致勃勃随我跑了东北、湖南等地采访,并且以很快的速度写就了长篇小说《雷锋》,然后又埋首于他的对近代中国革命史的细心研读与细致描绘了。

      耕耘的精细,必导致收获的丰硕。

      必须指出,这部长篇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表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上世纪20 年代诞生、发展、壮大的历史逻辑,这段历史也正体现了从南湖起航的红船一路劈波斩浪的艰难与辉煌。总书记就曾系统地阐述过“红船精神”,他认为“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并将其内涵提炼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通读这部作品,显然,字里行间的那种波卷浪急,体现的就是这种难能可贵的“红船精神”。

      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当前极其需要的。尤其是在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今天,牢牢把握“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弘扬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显得多么迫切。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听见红船两侧激起的浪花,仍然需要速度与激情, 尤其是需要进入深水区的敢于摸索敢于实践的勇气。而说到“立党为公,忠诚为民”,这种奉献精神在当代的继承与弘扬也应该是急切的。可以看见, 在红船的惊涛骇浪的航线上,多少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路线,用可歌可泣的自我牺牲践行了这一奉献精神。因此,只有牢记根本使命,坚持执政为民,党才能保持根本性质,才能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行进的船体才不会侧翻。

      字里行间,水声悠远。

      所以说,这部长篇小说所写的,还不光是十年风云,其意义一直延伸到了现在。

      作为亚洲多年的好友,我一直注意着他对中国革命史的小说把握,也一直为他的这种孜孜不倦所感动,他是我所见到的中国当代从事文学创作最为刻苦认真的作家之一。亚洲在成为浙江省作协主席之前,就是在红船侧畔的嘉兴担任嘉兴市作协主席的,他一直关注并且思考着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轨迹,试图从中找出历史发展的逻辑线索,也试图描述其中各色人等的鲜活与丰富,我不能不为他的执着点赞。

      甚至,我时刻准备着继续为他点赞,因为我知道,他的创作努力还在卓有成效地继续。作为诗人、作家、影视编剧,他一直在征途之中握笔奋斗着, 这是他一生的形象。

      2016 年3 月19 日于北京苹花书屋  

      

      

      部分内容  

      

      雪停了。

      满口无牙的石花用手指头在窗上抠了个洞,神情木然地朝外观看。北京老是下雪,真的比湖南冷多了。

      福佑寺的大殿外,一柄斧头在寒风中扬起又劈下。毛泽东热得只穿一件无袖短褂,一段段粗大的树根在他的利斧下纷纷碎裂。石花看着飞溅的木屑,呆呆想着自己的牙齿。

      毛泽东捧着一大堆木柴,用肩膀推开大殿的木门。福佑寺大殿门楣上,写有“平民通讯社”字样。

      殿内,一架已两日没有工作的油印机和一沓沓传单摆在香案上。一盆柴火烧于殿堂中央,火势微弱。二十几个驱张代表袖手围坐火盆,情绪显得低落。

      帮毛泽东放下木柴的一位戴皮帽的姓刘的代表说:“毛团长,我有句话,说出来很唐突……”

      “说吧,说吧,”毛泽东说,他有点明白这位刘先生要说什么,“嘴辣才是湖南人。”

      “毛团长,事情明摆着,眼下是进也不得,退也不得。总统府口里说要罢免张敬尧,楼梯轰轰响,不见人下来。北京的风,也是每天轰轰响,冻得骨头都痛。不撑下去,难为大家离乡背井一腔热血;撑下去,又怎么个撑法?毛团长,我们平民通讯社一天发出五十条消息,北京报馆现在连三条也用不上。”

      “你想怎么做?你说实话。”

      “我也没想妥。”

      “你已经想妥了。”

      “那就恕我直言,毛团长。已经有人回去了,我也想回去。”

      “你姓刘,你知道你有个了不起的老祖宗吗?”毛泽东慢条斯理地穿衣服。

      “刘邦?”

      “他那个时候险不险?险得很哟!你说,他打了多少回败仗?最后,硬是赢了!”

      “我知道毛团长的意思。毛团长是说,哀兵必胜。”

      “就是这个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就叫得道多助。你们看,天津学联刚刚又来一封电报,念给你们听听:代表团诸君不堪强权压迫,不远千里,奔走赴京,从事驱张运动,奋斗精神,实可钦佩……”

      “毛团长,别念了!”另一位代表忽然从火盆旁边跃起来,拍拍灰屁股。

      “怎么?”

      “另辟驱张思路成不成?我们别一条胡同走到底,成不成?”

      毛泽东一时不说话了。他确实发现许多双眼睛此时都在悄悄看着他,而且眼睛里的光是一种颜色的。

      毛泽东扣上所有的衣纽,忽然腰一叉,大声说:“都怎么啦?我们湘人,是不是都是吃辣椒长大的?北京风冷,可是三千万湘民的心还热着,他们每日都在等北京的消息!有人想拔腿,那就走吧,我毛团长不强求,既非出家之人,何必庙里常待?请便,请便。你们别管我毛泽东,我毛泽东是学过打坐的,我不想轻易挪屁股,我认定一条死理,只要他张敬尧还在湖南一日,我就一日不返长沙!”

      大殿一片肃静,唯有守庙的老喇嘛如一匹老猫在殿外廊沿下悄悄走动。

      李大钊的声音就是这个时候传进来的,毛泽东一惊,殿外分明是他熟悉的爽朗的声音:“喂,你们毛团长在哪里?”

      毛泽东快步出殿。他看见李大钊正在指挥两位工友将送到的两大车木炭卸下。“润之,快来,两车木炭是我们北大图书馆送的。这筐鲜辣椒,不知道对不对湖南人的胃口?”

      毛泽东一时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李先生!”

      “还有,我联络好了,明天八所学校联合举办慰问驱张代表团大会,你们要推派代表发言哦!润之,你怎么了?”

      毛泽东揉揉眼。他觉得鼻子一阵阵发酸。他此时确实有些百感交集,不在福佑寺苦撑两月有余的人是体会不到这种心情的。李大钊探头看看大殿内压抑的气氛,又看看毛泽东,心里明白了大半,于是便说:“润之,找个地方聊聊!”

      老喇嘛打开了福佑寺后院的小屋,拨旺一盆炭火,让这对师生促膝。

      毛泽东坐在李大钊面前,什么话都想痛痛快快地说。他细细谈了两个月来的驱张,又提到杨昌济,再讲到陈独秀,最后还说到了湖南一省独立的前景。他对三湘之地率先于全国实现民主的潜在可能性,始终抱有抑制不住的热情。

      “从中外历史来看,湖南建国是有条件的。”他这样对李大钊说,“以西方国家而论,湖南可以做希腊的斯巴达,做德国的普鲁士。从中国历史看,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还有五代十国,各省各地不都建有国家?我以为,湖南完全可以先行一步,率先建国,以成为全中国的先进省!”

      李大钊不语。毛泽东更加激动起来:“唐代诗人谭用之那一句‘秋风万里芙蓉国’,叫湘人千年自豪不已。如今全国冰冻,若湖南率先开放一批芙蓉之花,不也很好吗?李先生,您说呢?”

      “先要把张敬尧赶出湖南。”李大钊拨拨炭火。

      “对,此为前提。”

      “想把他赶到哪个省?”李大钊忽然说。

      李先生提了这么个怪问题,倒叫毛泽东打了个愣。李大钊笑着说:“千万别把他赶到我们河北来哟,要这样,就逼得我也要率团驱张喽!润之,说实在话,我是实心实意祝愿你们驱张成功的。但依我看,恐怕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解决。你旁征博引,引了斯巴达,引了普鲁士,我也来给你引一个外国的例子……”

      毛泽东猜到了:“俄罗斯?”

      “俄罗斯!”李大钊拨拨炭火,细白的灰烬扬了起来。“以俄国而论,如果罗曼诺夫家族没有颠覆,经济组织没有改造,它的一切问题,统统不能解决。今日呢,统统解决了!政治问题解决了,法律问题解决了,家族制度问题解决了,女子解放问题解决了。一切的前提,就是经济基础问题的解决。这就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润之,你是知道的,胡适不喜欢谈主义,而我,是越来越喜欢谈谈布尔什维主义的了。”

      毛泽东拧紧双眉。

      李大钊站起来,走了几步。炭火把他的脸烤得很红。

      “所以,光是向强权者呼吁,没有太大用处,独裁者的耳膜一般都是铁皮打成的,唯有刺刀,锐利之刀,才能戳得进去!”

      “李先生,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大学教授打的比喻。”毛泽东从来没听李大钊说过这般的凌厉之言。

      李大钊坦坦白白说:“我是管图书库房的,不是管刀枪库房的。依我本性,不想说刀,也不想说枪,但是,看起来,也只有在刀枪说话之后,一个国家的教授才能真正像个教授。”

      “李先生,”毛泽东说,“您的话,总是能说到问题的骨子里头去!学生要好好想想。”

      刘姓驱张代表推门进来,问:“毛团长,留客吃饭吧?”

      毛泽东急忙说:“留饭留饭!”

      李大钊站起来:“不用不用。”

      毛泽东急问那位刘姓代表:“几点了?”

      那人掏出一只旧怀表,一看,指针却是停着的,摇一摇,还是不走。

      李大钊从怀间摸出一块打璜金表,递给毛泽东:“润之,赠你一块表。你驱张日以继夜,如何能没有时间?”

      毛泽东吃一惊:“李先生,这怎么好意思?”

      “我别的送不起,一点时间还是送得起的。”

      毛泽东思忖了一会儿,收下表,退一步,鞠躬,说:“谢李先生。”

      

      

      

    网站编辑:穆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