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1.jpg
当前位置: 党建网首页 > 新版党建网2016 > 今天你读书了吗
《世界是通的》
发表时间:2017-05-05    来源:党建网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书名:《世界是通的》

  作者:王义桅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6年6月

  ISBN:978-7-100-12164-4

  

  专家评论

  王义桅教授是中国学界一带一路战略的最前沿的研究者和呐喊者,他的新作<世界是通的>纵论四海,上下千年,读来畅快淋漓,特别值得关心中国发展大势的社会各界仔细研读。

  一一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

  本书是王义桅教授继“2015年中国好书”《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后又一力作,从历史、经济、文化、外交、全球化等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一带一路”的逻辑,以“世界是通的”智慧超越了“世界是平的”思维,打造包容性全球化,非常值得一读。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世界银行前副行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

  共赢主义的完美阐释,雅俗共赏的精品之作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

  《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将“一带一路”学术研究提升到人类文明、全球化高度,以流畅文笔与丰富个案充分展示了“一带一路”的文化底蕴与中国智慧,入选“2016年度大众最喜爱的50种图书”,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该书选题立意高、意义深远,十分及时,实现学术性与通俗性很好结合。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

  王义桅教授将国内外广泛调研感悟,以流畅文笔、深遂思维予以阐述,形成"一带一路"逻辑体系,著述《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一书,推动了"一带一路"学术与理论研究。此书出版也表明商务印书馆立足学术、关注当下、阐释中国的创新,引领"一带一路"学术研究热。

  ——国务院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

  “一带一路”战略呼唤博古通今、融通中外的大学问,激发了王义桅《“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和《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的两本书相继问世,可谓继法显、玄奘等历代高僧探索之路,展示他努力寻觅踪迹,用历史点燃未来。《世界是通的》更是站在人类文明、全球化视角、全面深刻阐释了“一带一路”的逻辑,推动了“一带一路”学术研究与理论构建,折射出商务印书馆紧抓时代前沿,服务国家战略的可喜成果。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

  

  内容介绍

  走出近代,告别西方。“一带一路”战略汲取历史的智慧,把脉全球化未来,颠覆了“世界是平的”思维,打造包容性全球化。互联互通,合作共赢,“一带一路”中国模式带动沿线国家变道超车、弯道超车,实现多种文明共同复兴,体现中国崛起后的天下担当。

  本书理论阐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从全球化、文明、战略、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一带一路”时代的逻辑,揭示了“一带一路”所透视的中国智慧与世界智慧。是公务员把握国家政策、企业家寻找商机、专家学者进行“一带一路”研究的必读书。

  

  作者介绍 

  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欧盟研究中心研究员、主任,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兼任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察哈尔学会、春秋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新疆师范大学及塔里木大学客座教授。先后担任天津联合化学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中国驻欧盟使团外交官、同济大学特聘教授。

  出版专著《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2016中国好书、2016大众喜爱的50图书)、《“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中文简体、繁体版,英文、阿拉伯文、德文、韩文、日文、波兰文、土耳其文、印地文版, 2015年中国好书)、《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中英文版)等13部,译著《大国政治的悲剧》等3部;主编“中国北约研究丛书”(10卷本)、《全球视野下的中欧关系》。在《中国社会科学》、《美国政治和社会科学学院年刊》等15个国家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在《求是》、《人民日报》、《欧洲的世界》等国内外媒体发表时评700余篇,接受新华社、CCTV、BBC等国内外媒体采访1000余次,参加香格里拉对话会、慕尼黑安全会议、博鳌亚洲论坛等国际论坛500余次。

  

  目  录

  前言 走出近代,告别西方

  绪论 世界向东,中国向西

  一、世界经济中心千年后回归东方

  二、西行漫记2.0

  三、“一带一路”的一二三四五六

  第一章 世界是通的

  一、起:中国化的全球化

  二、通:互联互通

  三、达:全球化的中国化

  第二章 “一带一路”的全球化逻辑

  一、全球化1.0:东西互鉴

  二、全球化2.0:西方中心

  三、全球化3.0:包容天下

  第三章 “一带一路”的文明逻辑

  一、文明的复兴

  二、文明的转型

  三、文明的创新

  第四章 “一带一路”的战略逻辑

  一、时间空间并进,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

  二、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三、21 世纪的“隆中对”

  第五章 “一带一路”的经济逻辑

  一、国内一体化

  二、双环流

  三、合作共赢

  第六章 “一带一路”的政治逻辑

  一、弯道超车

  二、变道超车

  三、共同复兴

  第七章 “一带一路”的外交逻辑

  一、共商:利益共同体

  二、共建:责任共同体

  三、共享:命运共同体 / 111

  第八章 “一带一路”的认知逻辑

  一、“一带一路”的名与实

  二、十大认知风险

  三、“一带一路”的辩证法

  第九章 “一带一路”的中国智慧

  一、起:战略对接

  二、合: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

  三、分:开发第三方市场

  第十章 “一带一路”的世界智慧

  一、可分享——共赢主义

  二、可持续——均衡发展

  三、可内化——落地生根

  结语 / 153

  附录 个案研究 / 159

  一、“一带一路”的合作机制

  二、中欧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

  三、柬埔寨对“一带一路”的十大担心

  四、如何克服欧洲人对“一带一路”的认知悖论?

  五、中欧合作经营拉美地区第三方市场

  六、英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示范作用

  七、“一带一路”孔子学院的故事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合法性、现实合理性和未来合情性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何标志?这是“中国梦”提出来后国内外的广泛疑问。从人类文明史看,丝绸之路的复兴就是主要标志:不只是中华文明复兴,也是丝绸之路沿线各种古老文明的共同复兴,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换言之,“一带一路”解决的不仅是中国的发展问题,更是帮助世界解决人类公共问题。

  正是基于这一历史与时代担当,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伟大倡议。

  “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全方位开放战略与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国际合作倡议,旨在欧亚非沿线65个国家建立由铁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气管道、输电线路和通信网络组成的综合性立体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并通过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形成建筑、冶金、能源、金融、通信、物流、旅游等行业综合发展的经济走廊,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来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深化经济技术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最终形成欧亚大市场。其中,能源走廊着眼于大宗商品定价权,物流与金融等走廊着眼于贸易投资标准制定权,资金融通则推动人民币地区化国际化,互联网、电网及智能丝绸之路建设则在推动电子商务世界贸易规则(E-WTO),助推中国成为新的世界领导型国家。

  “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历史合法性、现实合理性、未来合情性。

  历史合法性:古代海陆丝绸之路曾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交汇的桥梁;今天,丝绸之路重焕活力,唤醒了古丝路各种文明的历史记忆和各民族共同复兴的梦想。“一带一路”沿线包括中亚、东盟、南亚、中东欧、西亚、北非等65个国家(当然,“一带一路”是开放的,不限于65个国家),这些国家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可能是“洼地”或过道,在地理大发现后,海洋而非大陆决定全球化命运后又被边缘化,今天也是全球化阳光光顾不到的地区。如今,由高铁所代表的互联互通网络帮助它们寻找海洋,帮助它们融入全球化,好比两千年存在银行的利息开始用起来。

  现实合理性:世界日益增长的国际公共产品的需求与落后的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就是建设“一带一路”的动力。亚洲基础设施有八万亿美元的巨大缺口,所以中国倡导成立的亚投行才会取得如此成功。“一带一路”需要中国和美国等其他国家一起合作提供公共产品,这是中国倡议建设“一带一路”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也因此,“一带一路”创造合作机遇而非对抗可能。就国内而言,我国国内的互联互通已经完成,为其提供了良好基础。就沿线其他国家而言,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已经取得的成就激发了它们独立自强的斗志、走自己的发展道路的愿望,这种后发国家所共享的价值观超越了曾经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现代化发展模式。就区域而言,“一带一路”的建设通过各国合作提供公共产品,可以弥补亚洲基础设施的巨大缺口。

  未来合情性:“一带一路”是全球化即美国化、西方化失势后,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将中国机遇变成世界机遇,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急需中国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只要联通在一起,发展潜力就非常大。美国彭博社预计,到2050年,“一带一路”会新增30 亿中产阶级,这意味着实现现代化的人数相当于发达国家现代化人数总和的两倍。中国欢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搭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不仅如此,中国成功的现代化实践和走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也通过“一带一路”鼓励其他国家这么做,实现共同发展与复兴。

  总之,“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其历史合法性、现实合理性及未来合情性,正对应了着眼于沿线国家文明共同复兴、共同现代化及包容性全球化三大使命。

  “一带一路”超越了近代逻辑,开创五百年未有之变局。“一带一路”倡议,将“部分全球化”(partial globalization)变成“包容性全球化”(inclusive globalization),将全球化(globalization)与本土化(localization)相结合,帮助更多国家脱贫致富,开创21 世纪地区与国际合作新模式,开创绿色、可持续发展新气象,这就是它受欢迎的根源。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表明中国告别近代以来赶超西方的逻辑,推动全球化更具包容性,是全球化的中国化、时代化、本土化(大众化),是崛起中国的全球化担当。  

  

  “一带一路”——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是一种境界。什么境界?就是讲中国故事之道。道在心中,而非老把“自信”二字挂在嘴边。推动人类文明复兴,超越现代化,实现包容性全球化,推动形成三种世界秩序:文明秩序、国际秩序、公民秩序,这是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的时代担当。笔者在本书及与程亚文合著的《天命:一种新的领导型国家的诞生》中,将“站在人类文明新高地”作为中国故事的精神境界,以实现21 世纪的“张载命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举例来说,世人将互联网当作技术、产业、平台载体抑或生产- 生活- 思维模式,都是站在网民的立场思考的,较少考虑非网民的感受。只有将互联网当作基础设施和人类的共同家园,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4 亿中国人民,更好造福各国人民,才能告别互联网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富者更富、穷者更穷;智者更智、愚者更愚”的局面,推动世界非网民尽快融入互联网,且有望实现弯道超车,建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引领21 世纪人类新文明。这是“一带一路”的重要逻辑。

  讲好中国故事,是一种艺术。中文是世界上唯一非字母文字,常常使世界看不懂中国但充满好奇。我们面对的不只是西方,而是西化世界——从制度到观念。因此,我们必须懂得西化逻辑,在科学与艺术之间,阐明中国发展之道。为此,我们要阐明中国政府政策主张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以及与世界的相通性,与时代的契合性,才能让中国故事在世界上入脑、入心。比如,中国不干涉内政政策,源于中国文化尊重差异性、主张多样性,无论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是佛家“不作孽”思想中都得以体现。讲清楚中国外交政策的文化内涵,主动性、话语权就有了,人家就不会将“不干涉内政”与“不负责任”画等号。“一带一路”从其名“一”“带”“路”到其实“互联互通”,既有中国智慧又融通世界智慧。

  讲好中国故事,是一种修养。不同于历史上的大国,我们要讲述的是“四特”中国——特长历史、特大规模、特世俗社会、特殊崛起,这易招致对中国崛起的谩骂围攻,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与修养。讲好中国故事,不能急吼吼,要注意方式方法。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今天,仍然是完善自己,说服世界。比如,西方人常常将“一带一路”称之为中国的“马歇尔计划”,甚至一些中国学者也这么说。笔者常常提醒西方人,丝绸之路是德国人李希霍芬对两千年的东西方文化、贸易之路的统称,靠马歇尔计划做参照系未免太狭隘了。讲好“一带一路”故事,要唤醒包括欧洲人在内的各种文明的共同记忆,开创共同复兴的前景,致力于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样就名正言顺了。向国际社会讲中国梦也是如此,中国梦不只是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也是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的人类梦想,让我们一起来实现吧。

  讲好中国故事,是一种文化自觉。对于我而言,早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要以为是中国人就懂中国故事,讲中国故事是一个熟悉国情、世情的过程。古人讲知行合一,让讲好中国故事成为行动自觉。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无论身处何地,身在何时,都在不自觉地讲中国故事,以言行或信念。“一带一路”倡议,不是“我”的,而是“我们”的。本书从人类文明史角度讲述了“一带一路”所开创的全球化1.0、2.0、3.0 故事。期待每一个沿线国家乃至其他国家人民,都去讲述各自心目中的“一带一路”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好自己的故事,以亲身经历打动听众的心弦,引发广泛共鸣。第十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笔者应邀发表演讲——《“一带一路”助推人类文明共同复兴》,就以自己的经历做开场白:“20 年前我还是复旦大学学生,我的女友,即我现在的夫人(笑,掌声),第一次到我老家去,那是江西的一个小城市。春节前,火车非常拥挤,无法上去,我就把她从窗子推进去,但是进去之后她也没地方待,只好金鸡独立,这就是当时的旅行。后来建了高铁,她才答应我的求婚(笑,掌声)。我知道中国的一些邻国可能还面临着类似的交通问题,现在中国修了这么多高铁,我们也应该帮助邻居实现他们便捷交通、快速回家的梦想(掌声)。”故事一开讲,全场2000 多位来自世界134个国家的孔子学院院长和所在学校校长就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在饶有兴味地听完笔者讲述“一带一路”后,将笔者团团围住,探讨如何共同实现欧亚大陆互联互通的百年梦想。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

  讲好中国故事,是为了讲好世界故事。讲什么?首先是讲好中国改革的故事,改革是世界潮流。中国故事对世界的启发,体现中国对世界的担当,中国故事折射的时代趋势,是我们首先要讲好的。中国改革,是人类最大的创新。讲好中国故事,是要让世界认识到中国故事给他们带来的机遇,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机会,要体现费孝通先生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一带一路”正是融通中国梦与沿线各国梦的媒介。

  世界的中国热,从亚投行到“一带一路”,不一而足。中国人,首先应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我们,则是其排头兵。以精彩的方式讲好精彩的故事,以感人的方式讲好感人的故事,以人性的方式讲好人性的故事,乃21 世纪人生之大幸。

网站编辑:穆菁
>>
思想理论
>>
党建论坛
>>
党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