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1.jpg
当前位置: 党建网首页 > 新版党建网2016 > 今天你读书了吗
胡耀邦1915-1989
发表时间:2016-04-01    来源:当当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书名:胡耀邦1915-1989(全三卷)

  作者:张黎群、张定、严如平、唐非、李公天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50257689

 

  编辑推荐

  今年11月20日,是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

  胡耀邦同志是我党卓越的领导人,曾任党的总书记,主持中央工作。纵观胡耀邦同志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在举国上下纪念胡耀邦同志的光辉事迹和历史性贡献之际,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推出了三卷本《胡耀邦(1915-1989)》,作为献礼,以示纪念。

  

  媒体评论

  胡耀邦同志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在为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懈奋斗中,他夙夜在公、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书写了无愧于共产党员称号的人生,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我们纪念胡耀邦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坚守信仰、献身理想的高尚品格。

  我们纪念胡耀邦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心在人民、利归天下的为民情怀。

  我们纪念胡耀邦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实事求是、勇于开拓的探索精神。

  我们纪念胡耀邦同志,就是要学习他求真务实、敢于担当的优秀品质。

  我们纪念胡耀邦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的崇高风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5年11月20日)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三卷,记述了胡耀邦同志从投身革命,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团中央工作和地方工作,到组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平反冤假错案,再到积极参与制定中央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直至去世光辉而伟大的一生。

  胡耀邦同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胡耀邦强调要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把改革贯穿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展现出全面推进改革的决心、魄力;胡耀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推动科技、教育、文艺、新闻等各项工作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胡耀邦强调要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纪,整顿党的作风,坚定不移同不正之气和腐败现象作斗争……胡耀邦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学习胡耀邦同志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为我们继续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指明了方向,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简介

  张黎群,曾任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国青年报社长兼总编辑。

  张 定,曾任团中央学校工作部秘书主任兼全国学联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

  严如平,曾任团中央书记处秘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唐 非,曾任新华社记者、中国青年报常务副总编辑。

  李公天,曾在团中央宣传部工作、任中央党校教授兼《理论月刊》主编。

  

  目录

  第一卷

  第一章 山乡少年 001

  一、农耕之家 / 001

  二、勤勉好学的九伢子 / 005

  三、迎着星火走去 / 008

  四、踏上革命征程 / 015

  第二章 苏区的磨砺 021

  一、活跃的“红小鬼” / 021

  二、蒙冤“AB 团” / 025

  三、渐露头角 / 031

  四、告别红都 / 035

  第三章 不怕远征难 038

  一、带病行军 / 038

  二、险过封锁线 / 041

  三、遵义负伤 / 045

  四、生死跋涉 / 049

  五、踏上黄土地 / 058

  第四章 陕北十年 060

  一、走入毛泽东的视野 / 060

  二、重返青年工作岗位 / 066

  三、抗大深造 / 070

  四、向毛泽东约稿 / 075

  五、统战与斗争 / 078

  六、年轻的总政组织部部长 / 084

  七、七大的洗礼 / 088

  第五章 戎马岁月(上) 094

  一、踏入华北 / 094

  二、纵队政委,初战集宁 / 098

  三、千里驰骋,三战三捷 / 103

  四、坚守保北 / 106

  五、会战清风店 / 110

  六、激战石家庄 / 113

  七、庄疃大胜 / 117

  八、“牵着笨牛的鼻子跑” / 121

  第六章 戎马岁月(下)124

  一、来到太原前线 / 124

  二、造成强大的心理攻势 / 131

  三、策动黄樵松起义 / 136

  四、愿跟彭总学打仗 / 140

  五、“为华北人民的解放立了大功” / 146

  六、转战大西北 / 156

  第七章 主政川北164

  一、从马上到马下 / 164

  二、初临南充 / 169

  三、“让人民有批评的自由” / 174

  四、肝胆相照 / 179

  五、造就一大批干部 / 185

  六、剿匪、“镇反”严格掌握政策 / 191

  七、“土改发展正常,甚慰” / 197

  八、“三反”“五反”在于改造社会,移风易俗 / 202

  九、“恢复和发展生产永远是第一位的” / 207

  十、切实关心群众生活 / 214

  十一、尊重知识分子,发展文教事业 / 216

  十二、奉调进京 / 224

  第八章 青年战线上(上) 227

  一、小伙子上台 / 227

  二、独立开展活动,投入经济建设 / 235

  三、“宣传教育工作是团 的工作的灵魂” / 250

  四、“扫 除窒息群众创造性的作风” / 258

  五、“勇于独创,办出特色” / 262

  六、“把少年儿童带领得勇敢活泼些” / 270

  七、有声有色的外事活动 / 275

  第九章 青年战线上(下) 284

  一、八大以后 / 284

  二、保护 团干部 / 293

  三、“跃进”中的 蹒跚 / 297

  四、“穷年忧黎元” / 307

  五、严格自警自律 / 315

  第十章 下放湘潭319

  一、请缨赴湘潭 / 319

  二、少小离家老大回 / 327

  三、四个“大抓” / 336

  四、立足在“帮” / 338

  五、“杭州会议”之后 / 342

  六、胼手胝足下乡忙 / 351

  七、不能忘记青少年 / 356

  第十一章 主陕纠“左”360

  一、陕情堪忧 / 360

  二、走马到职报陕情 / 364

  三、纠偏带来转机 / 369

  四、安康布政 / 374

  五、“四条”闯祸 / 382

  第二卷

  第十二章 “文革”磨难 389

  一、飞来横祸 / 389

  二、改组之后 / 397

  三、“牛棚”囚禁 / 404

  四、“发配”黄湖 / 410

  五、幽居的日子 / 419

  第十三章 整顿科学院424

  一、再试身手 / 424

  二、起草《汇报提纲》 / 436

  三、苦心经营 / 440

  四、又被打倒 / 446

  第十四章在中央党校拨乱反正453

  一、“中兴伟业 人心为上” / 453

  二、停止“批邓”,揭批“四人帮”和康生 / 456

  三、在全国形成平反冤假错案的舆论 / 458

  四、“十二级台风面前要挺住” / 464

  五、以实 践标准检验“文革” / 466

  六、创办《理论动态》 / 470

  七、一个“阵地” 一个“模范” / 477

  第十五章 组织路线 的拨乱反正 482

  一、组织部要办成“党员、干部之家” / 482

  二、敞开大门,热情接待来访 / 485

  三、要恢复干部的工作权利 / 489

  四、一个“干部师”走上四化前线 / 491

  第十六章 平反冤假错案 497

  一、以“两个不管”抵制“两个凡是” / 497

  二、突破“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 / 506

  三、撤销“中央专案组” / 512

  四、研究“右派”改正问题 / 514

  五、拉开改正“右派”的帷幕 / 517

  六、“错了的都要改正” / 522

  七、刘少奇等案的平反 / 526

  八、让阳光消融冻雪 / 529

  第十七章 真理标准大讨论 536

  一、审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536

  二、邓小平等的领导和推动 / 542

  三、真理标准讨论向深入开展 / 550

  四、三中全会高度评价真理标准讨论 / 555

  第十八章 中央领导层的更新 562

  一、中央工作会议 / 562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 / 576

  三、进入中央领导层 / 581

  四、坚持集体领导 / 585

  五、健全各级领导班子 / 592

  六、努力推进新老交替 / 594

  第十九章 理论工作务虚会 610

  一、贯彻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 / 610

  二、突破禁区,直指“左”倾错误 / 615

  三、敞开思想,深入探讨重大理论问题 / 617

  四、推动解放思想和发扬民主 / 623

  五、“四个坚持” / 625

  六、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继续深入和“补课” / 630

  第二十章 总结三十年历史经验635

  一、“回避不了的大事情” / 635

  二、“把功绩说够,把错误说透” / 640

  三、起草历史决议 / 647

  四、揭示三十年历史 / 653

  第二十一章 十二大开创新局面 658

  一、十二大的主题 / 658

  二、二十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 / 660

  三、坚持改革开放 / 661

  四、党必须在宪法范围内活动 / 664

  五、一批新人进入中央委员会 / 666

  第二十二章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672

  一、“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不适用了” / 672

  二、把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 / 677

  三、知识分子的知己 / 685

  四、为统战对象落实政策不能含糊 / 689

  五、“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 692

  六、期盼国共第三次合作 / 697

  第二十三章 繁荣新时期的文艺创作 701

  一、办好“服务站” / 701

  二、总结经验,拨乱反正 / 707

  三、繁荣创作要排除“左”的障碍 / 712

  第二十四章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723

  一、排除“左”的干扰 反对封建残余 / 723

  二、努力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 726

  三、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 / 732

  第三卷

  第二十五章 端正党风 加强党纪735

  一、为健全党的政治生活制定法规 / 735

  二、党纪教育是纪委的职责 / 743

  三、反对干部特殊化 / 747

  四、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 / 750

  五、率先垂范 / 762

  第二十六章 五个“一号文件” 768

  一、“把政策搞对头,农民才有积极性” / 768

  二、安徽、四川 两省的生产责任制实践 / 771

  三、总结“学大寨”的经验教训 / 776

  四、给包产到户 的农民吃定心丸 / 780

  五、稳定和完善农村经济体制 改革 / 785

  六、发展商品生产,农民才能富起来 / 787

  七、促进农业结构改革,把农村经济搞活 / 790

  八、深化农业经济改革 / 795

  第二十七章 想方设法让农民富起来801

  一、放开眼界搞农业 / 801

  二、“田土山水要万紫千红” / 804

  三、多种经营促进粮食生产 / 809

  四、让千家万户自己作 主 / 812

  五、民富国强是最大的政治 / 815

  六、对乡镇企业要“放水养鱼” / 818

  第二十八章 开发西部824

  一、来自实践的 战略构想 / 824

  二、探求西部贫穷的根由 / 828

  三、“反弹琵琶”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 831

  四、畜牧业要大发展 / 837

  五、“靠山吃山”多种经营 / 839

  六、实地考察西藏 / 842

  七、“再认识”西藏 / 848

  八、倡导深入实际新风 / 850

  第二十九章 全面整党 855

  一、总结历史经验,确定整党方针 / 855

  二、分三期 的重点各有不同 / 858

  三、统一思想着重于解决现在的问题 / 861

  四、向不正之风开火 / 865

  五、坚决而慎重地清除“三种人” / 867

  第三十章 对外关系871

  一、 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 871

  二、理性认识美国 / 874

  三、推进中日友好 / 875

  四、与各国友好合作 / 881

  五、为建立新型党际关系而努力 / 887

  六、倡导新的外交风格 / 891

  第三十一章 全面改革 896

  一、四化建设与改革问题 / 896

  二、“生产目的”讨论 / 909

  三、推动经济体制 改革 / 913

  四、各方面 的改革逐步展开 / 923

  五、改革要从一件件实事做起 / 928

  第三十二章 精神文明建设933

  一、抓文明礼貌 / 933

  二、亿万群众的大事 / 936

  三、十二大的阐述 / 941

  四、主持起草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 / 945

  第三十三章 政治体制 改革 950

  一、“让人民享有民主权利” / 950

  二、改革党和 国家领导制度的第一步 / 952

  三、从执政党自身做起 / 954

  第三十四章 最后岁月 957

  一、辞去总书记职务 / 957

  二、读书 / 958

  三、心系民富国强 / 962

  四、诗词吐心声 / 970

  五、“党群应是鱼水” / 975

  第三十五章 与世长辞 983

  一、政治局会议上突发心梗 / 983

  二、举国同悲 / 986

  三、十里长街送亲人 / 1003

  四、青山绿水伴忠魂 / 1006

  附一 :胡耀邦生平大事纪年1014

  附二:本书征引和主要参考书目1050

  

  部分章节

  第一章 山乡少年

  一、农耕之家

  1915年(民国四年)11月20日(农历乙卯年十月十四日),胡耀邦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中和乡一个贫苦的农耕之家。

  浏阳地处湖南东部,毗邻江西。由于是在湘水支流浏水之北,故名浏阳。三国时属吴地,开始设县,隋时并入长沙县,唐时复置浏阳县,元中叶升为州,明洪武时复为县。浏水全长234公里,发源于县东大围山,初为二溪,合流西南行,过县西名渭水,至县南名浏水,因县名而称浏阳河。复西行入长沙境,向西北汇入湘江,因此长沙城东门,亦名浏阳门。浏阳河逶迤舒缓,沿岸特产丰富,尤以夏布、花炮著称,近世更因一曲“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而为众所周知。

  古往今来,湖南三湘大地上,曾有多少往哲先贤、仁人志士,怀着忧国忧民的深情,发出激扬天地正气的呼声,做出报效国家民族的壮举,甚至以身赴死。从三闾大夫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歌,到船山先生王夫之的“宽以养民”的呐喊,千百年来,民本精神和慷慨捐躯的传统绵绵相承,历久不衰。同样在古朴的小城浏阳,这种传统也在孕育滋长,特别是近现代以来,更是志士辈出。戊戌变法中,“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谭嗣同,以及他的好友、发愤“树大节,倡大难,行大改革”的唐才常,最后都挺身就义,他们都是浏阳人的杰出代表。这里民风质朴,民气刚烈,二十世纪初叶,革命风云激荡,浏阳虽然地处偏远,然而也已经感受到民主革命的气氛。民主革命以来,这里更是铁血壮烈,奔星有声,涌现了众多的政治家、军事家。

  胡耀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和地域环境中出生、成长的。

  他的家乡中和乡苍坊村在浏阳南乡约四十公里处。从县城往东南,冈峦起伏,地势渐行渐高;经大瑶,过南川河,渐次走进群山环抱之中。这里属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余脉,已经没有过于险峻的峰嶂,在条条山冲中,已有大大小小的村落出现。苍坊村,就坐落在这样一条山冲里。小小的山村依山傍水,红土壤山上生长着低矮的松杉和油茶,蜿蜒的溪流跳跃着穿过石滩远去,起伏不平的山间小径傍着块块稻田。十多户人家的泥瓦房、土砖房散落地依山而建,掩映在周围的竹木树丛之间。

  苍坊村东面一座小山叫笔架山,西面一座小山岭同它相对,叫作西岭。胡耀邦的祖居,就在这西岭山脚下。屋后是树木葱郁的山岗,屋前是一条叫作敏溪的溪流,清澈见底,长流不断。这是一座古老简朴的场屋,坐北朝南,泥土墙,茅草顶,据说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中间正屋,相传是供奉祖先的地方,“祥钟淮海,秀毓苏湖”的门联十分醒目。两边的房屋由胡耀邦曾祖父弟兄两家分别居住,胡耀邦就出生在西屋东上房的卧室里。

  胡耀邦的先人来到浏阳县中和乡西岭定居,已四百余年。据《胡氏族谱》记载:约在明万历年间,被尊为“始祖建十公”的胡允钦(字建十,1569—?)从江西高安县浯溏村,携带家眷来到这里,从此扎下根来,繁衍生息,到胡耀邦,已是胡允钦第十二代孙了。胡氏的后代,除胡耀邦这一支世代定居这里外,还有的迁到浏阳的文家市、岩前、山枣等乡,更有的远迁到了攸县。

  从历史上的移民状况来考察,西岭胡氏应当算是客家人。顾名思义,所谓“客家”,即非本地土著。公元四世纪初叶,强大的北方少数民族频繁袭击西晋王朝,中原众多汉人特别是士大夫为躲避战乱,举族南迁,来到江南,其后唐末及南宋末年战乱之际,又有大批汉人渡江南下。他们往往成群结队,宗族乡党相随而行,颠沛流离,寻求条件稍好的地方,安顿下来,“客而家焉”,因此被称为“客家”。这样的“客家”人,以落脚于江淮、闽粤者为多。想当年,胡家也许是落脚于淮海、苏湖,以后辗转流徙,到胡允铭这一代又从江西来到西岭的。客家人由于艰辛备尝,有共同遭遇,身居异乡,需要互相扶助,所以他们崇尚团结,勤劳俭朴,有开创局面的奋斗精神,并且十分注重族人的文化教育。这些品格逐渐形成客家人的特征,世代相传。

  胡耀邦的曾祖父胡名钟(约1840—1885),字秀卿,号毓源。胡氏族谱中说他“幼勤诵读,通经史,弱冠早已知名”,是个乡间知识分子。村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在住所附近建了一个私塾,名“种桃书屋”,寓有培植桃李的意思,请族中有文化的人来教授本族及乡民子弟。他的儿子胡成瀚(1858—1896),字海文,号彰五,即胡耀邦祖父。据族谱记载,胡成瀚也是博通经史,崇尚圣道,能写古文,是族中有识之士。他一生倡导兴学济贫、修桥补路,在村中很有声誉,乡里间发生纠纷,常常请他来公断。只可惜此时家道中落,他尽力务农以维持生计,而不能专心于笔墨了。他三十八岁那年,续弦的妻子因病去世,他忧伤过度,不久也撒手人寰,身后撇下了两子一女。其中之一就是胡耀邦的父亲胡祖伦。

  胡祖伦(1882—1954)父母俱丧那年只有十四岁,妹妹才十二岁,弟弟祖怀八岁。族人帮助料理了丧事,然后由叔父胡成槛收养了胡祖伦,妹妹和弟弟由伯父胡成杓抚养。

  叔父让胡祖伦继续在学馆读书,同时也干一些田里的农活。虽然有叔父的照拂,胡祖伦却总是摆脱不了作为孤儿的苦寂,加上胡成槛也希望他能早日自立,因此胡祖伦刚到十八岁,就张罗为他完婚了。

  娶进来的是文家市镇五神岭黄花冲村的农家女儿,名叫刘明伦(1882—1967)。父亲刘大晋,以务农为主,兼做花炮。刘明伦也像那个时代的女性一样,自幼就缠了小脚。她纯朴厚道,吃苦耐劳。结婚以后,夫妻两人就回到西岭祖居安家,过着清贫的生活。

  在随后的岁月里,他们总共生育了十二个孩子,六男六女,但七个都是夭亡,只有三子耀福、四子耀邦和长女石英、三女菊华、五女建中得以成长。胡耀邦在十二个子女中排行第九,父母叫他“九伢子”。

  胡祖伦失怙之后,归属他名下只有几亩田土,原本就不宽裕,孩子却又一个一个降生,负担越来越重。而且时处清末民初,社会动荡,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加上灾害频仍,单靠作田已难以养家糊口了,胡祖伦不得不干起了挑脚的生计。每天一大早,他挑上箩筐快步赶到二十里外的文家市去,担起上百斤的煤,翻过几十里山冈,到东乡的鸡婆尖、高坪、石湾一带,挣几个血汗钱。直到胡耀邦十五岁离家参加革命时,四十八岁的胡祖伦仍以挑脚为生。胡耀邦晚年回忆父亲时,曾唏嘘地说:“我老爸有一根这么长的旱烟枪,他抽烟可厉害呢,他有时穷得桐子叶当旱烟抽。”“他老人家因长期挑脚,两只肩膀肿起两个好大的茧包哟!”

  二、勤勉好学的九伢子

  1915年11月20日,刚刚秋收完毕的胡祖伦家,又添了一个“九伢子”。

  孩子诞生后第三天,按照作“三朝”的古老习俗,胡家请族人和邻里吃饭。孩子的堂房三伯父胡祖仪也来了,他是乡里出名的饱学之士,又是私塾先生,颇有声望。胡祖伦请胡祖仪给孩子起个名字。胡氏一代代族人的取名,从先祖建十公起,便按宗法传统,制定了字辈谱,即:云谦甫育,元奇志中;名成祖耀,德厚家行;千年远绍,万代恒昌。胡祖伦下一代是“耀”字辈,所以先头几个男孩的名字都带“耀”字。胡祖仪按照这个规矩,并且寄意这孩子必有大出息,于是引用了《诗经大雅文王》篇:“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和《易经》里的话:“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给这初生的孩子取名耀邦,字国光。

  在这个贫困而多子女的家庭,小耀邦幼时的发育不算好。他的个头长得很慢;到了一般孩子都会说话的年龄,他却吐字困难,有些结巴。但他非常聪明,性格活泼。稍稍长大之后,他就常常随父亲和哥哥到山坡拾柴,或者到田里拔草。到收谷收薯时节,他更是奋力又背又扛,仿佛要跟大人比赛。他不贪玩,爱干活,伶俐懂事,所以深受喜爱。

  胡氏人家虽然世代以农耕为业,但重文尚教以求知书识礼是他们的家风。胡氏宗族早就设有公益性质的祀田,由族长管理,收入大部分用于本族儿童的教育,成立了泮宫乐育会专司此事。胡耀邦的曾祖父胡名钟所倡立的“种桃书屋”,就由祀田支持,凡是胡氏子弟都可以免费进这个私塾性的学馆接受启蒙教育。1867年(清同治六年),种桃书屋的房舍被一场山洪冲毁,学馆就暂设在胡氏宗祠,仍然是由祀田的专款开支先生的“束脩”和学童的学费。

  1920年,胡耀邦年满五岁,胡祖伦送他进种桃书屋“开蒙”。

  胡耀邦很有灵气,模仿力强。入学之前,哥哥胡耀福放学回来,背诵课文,他听过几遍,就能跟着背起来。哥哥练习写字,他也拿根树枝蹲在地上照着写。 现在入学了,他更是兴高采烈。他家离胡氏宗祠大约一里来地,他每天早早就来到学馆,抹桌扫地,然后就摊开书本温习,静静地等着上课。他学习很认真,专心致志,虽然有点口吃,但朗读起课文来却朗朗上口,简单的对子也作得快捷工整。他入学后第一次考试就考了个第一名,使他的老师、堂伯胡祖仪满心欢喜,也顿时使同学们对他另眼相看。

  胡祖仪思想开朗,热心公益,注重文教,而又勇于吸纳新思潮。五四运动之后,他认为不能再用“四书”“五经”等陈旧学说教育族中子弟,于是积极创议开办新式学堂。在族中慎重商讨这个创议各个细节过程中,“种桃书屋”即将结束,新的学堂还没办起来,胡祖仪让儿子胡耀清带着六岁的胡耀邦到长寿村的琢玉私塾去暂读,那里的功课讲得扎实。长寿村距离苍坊村十多里路,好在有长他好几岁的堂兄照顾,胡耀邦的父母倒也放心。琢玉私塾的课程里有唐宋诗词,这又大大打开了胡耀邦的眼界,他对那些优美的、几近神奇的句子产生了浓厚兴趣。凭着他过人的记忆力,没有多久,就可以背诵许多了。

  到1922年,胡祖仪的新式学堂的创议获得通过,名为兴文小学的胡氏族学就此开办起来。这个学校不仅在科目设置和教学方法上不同于私塾,而且还招收女童入学,这在当地是破天荒的。胡祖仪担任了校负责人兼教师,胡耀清和胡耀邦也转回到这个学校来,胡耀清还当上了班长。

  胡祖仪很器重胡耀邦,在学业上和品德上都严格要求,常常用高年级的作业让他试做,给他辅导,课余则常常给他讲些杨家将、岳飞、戚继光、谭嗣同等爱国英雄的故事。这使得童年时代的胡耀邦就受到勤奋好学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和精忠报国精神的熏陶。

  1926年,十一岁的胡耀邦在兴文小学读完初小,到文家市里仁学堂读高小。

  文家市在浏阳县东乡,罗霄山脉西麓,紧邻江西,是一个很著名的集镇。里仁学堂就在文家市街上的文庙里。这座文庙兴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后来在这里创办了文华书院,辛亥革命后改为立人(里仁)学校。学校按新式教育的要求,开设了国文、算术、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等课程,在国民革命高潮兴起之后,又增设了“三民主义”。校长陈世乔是既有丰富学识、又有革命思想的青年,此时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教师里面的甘思藻、吴千晋、尤清风等也都是共产党员。这是一所充盈着进步色彩的学校。

  胡耀邦去镇上读书,这在家里也算一件大事。虽然学费仍由泮宫乐育会供给,但报名费一块银元还要自己交,东借西借总算借到了。母亲也比以前更辛苦了。每天早晨天不亮,她就得给胡耀邦准备红薯丝饭,一半作早餐,一半带去上学。父亲一早就要到文家市去挑煤,胡耀邦就随他一起上路。这一段路坡岗起伏,来回四十里。少年胡耀邦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往返于这崎岖的路上。这一时期的天天长途步行,确实锻炼了他的脚力,使他一直到晚年还保持健步疾走的习惯。放学时碰上坏天气回不了家,有时他就到离文家市较近的外祖父家或姨母家住一宿。

  里仁学堂的诸多课程,为胡耀邦打开了新的天地。他觉得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诱人,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将各个科目都学得很认真。他勤奋、专心、肯思考,入学不久,在班级里就赢得了好学生的名声,也很快就引起了教师们的注意。此时比他大两岁的表兄杨世俊(后来改名杨勇)也在里仁学堂读书。杨世俊的母亲刘世珍同胡耀邦的母亲刘明伦是堂姊妹,是他的姨母。杨世俊性格外向,骁勇好动,一身虎气,而胡耀邦则显得有些斯文。表兄弟两人虽然性格不同,但很合得来。几十年后,已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的杨勇回忆这段学校生活时说:耀邦是好学生,我是淘气包儿,念书他帮我的忙,打架我帮他的忙。当时正是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员陈世乔、甘思藻等经常给学生宣讲打倒列强、争取国家独立,农民要组织起来闹翻身,要进行国民运动等等道理。杨世俊对这些道理总是接受得很快,而且能够发挥,所以甘思藻秘密发展杨世俊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来又成立了共青团支部。甘思藻对年纪尚小的胡耀邦也着意培养,介绍他读《中国青年》上的一些文章,对他讲什么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农民如何受剥削等等。这些,在少年胡耀邦的心灵里,播撒了阶级意识的种子,唤醒了他对革命的朦胧追求。不久,他担任了里仁学堂的少年先锋队队长兼宣传组组长。他既热情又主动地参加教唱革命歌曲、宣传破除迷信等等工作,有时也走到校外,在墙上涂写大字标语:“打倒军阀”“打倒列强”……

  三、迎着星火走去

  胡耀邦在里仁学堂读书的头一年,中国大革命运动出现了汹涌澎湃的高潮。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其先头部队第四军叶挺独立团等快速向北推进,李宗仁的第七军、唐生智的第八军也相继出兵,7月中旬打败了吴佩孚部队,占领了长沙。北伐军的节节胜利,带动了湖南农民运动的蓬勃兴起。与此同时,毛泽东在广州主持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大批湖南籍学员,也纷纷赶回湖南,发动和领导农民运动。一时之间,湖南的广大农村,到处建立农民协会,农民们起来闹减租减息,斗争恶霸地主,摧毁封建剥削和统治,那种空前的农村大革命的局面,正像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所说:“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

  早已积蓄革命力量的浏阳,此时农民运动也如火如荼地迅猛展开。1924年,经过共产党人潘心源、田波阳、夏明翰等的发动,浏阳县开始建立起党组织,以后两年陆续发展了三百多名党员,许多镇、乡都建立起了党支部;1926年又建立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不到一年就有二百多团员分布在镇、乡和学校。此时农民协会也普遍兴起。据1926年11月份湖南省各县农民协会会员统计资料,浏阳县有区农民协会二十一个,乡农民协会五百八十六个,会员人数近十四万。乡农民协会数目及会员人数,都居全省五十九个县的第三位。农民协会领导贫苦农民向封建特权和土豪劣绅展开了猛烈的攻击,“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口号响彻浏阳河畔。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许多镇、乡建立了农民自己的苏维埃政权组织,甚至赤卫队等武装。

  这场农民运动的风暴,也使中和乡沸腾起来,乡民们兴高采烈地推出立场坚定、公道能干的人担任乡苏维埃和各种革命组织的骨干。胡耀邦的父亲胡祖伦担任了乡苏维埃政府的土地委员,母亲刘明伦担任了乡妇联主任和第八区的妇联主席,哥哥胡耀福担任了共青团支部书记和第八区工会执行委员。胡耀邦的母亲虽然子女众多,家务繁重,生活艰苦,且缠足不利于行,但她深明大义,热心公益事业,教育子女正派做人。担任了妇联领导工作之后,她在发动妇女参加革命斗争、破除歧视妇女的观念、维护妇女的权益等方面,都做了出色的工作,表现了不辞辛苦、沉毅果断的精神。

  无处不在的热火朝天的革命形势,父母、哥哥们投身运动的昂扬激情,都使胡耀邦受到深深感染。在不上课的时候,他也同小伙伴们一起出去作宣传,或者组织少年先锋队队员们拿着红缨枪站岗。这一时期,他也常常去五神岭将军庙舅舅那里。舅舅刘元阶粗通文墨,自学医术,能看点小病。刘元阶开朗豁达,有些驼背,没有妻室,在五神岭将军庙守庙。胡耀邦自从到里仁学堂读书,就常去看他,帮他做些打扫卫生等杂活。刘元阶也很喜欢小外甥胡耀邦,常常给外甥讲些《西游记》《封神演义》的故事。刘元阶不是共产党员,但一向同情革命,乐于为革命活动做些有益的事情。因此,此时浏阳县第八区十三乡的苏维埃政府、工农赤卫队和农民协会,就都把这将军庙作为办公地点,很多会议都在这里召开。胡耀邦每次来到这里,也都主动帮助做些事。那些干部们见他机警勤快,往往派他一些工作,如抄写材料、发通知、送信等等,他都干得很好,总是受到称赞。

  但是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清党”反共政变,江、浙、赣、皖、闽等省迅即展开了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血腥屠杀。虽然武汉的汪精卫方面一时还维持同共产党合作的姿态,但是在湖南的国民党第三十五军三十三团团长许克祥调动军队,也于5月21日袭击湖南省农民协会及其他革命组织(史称“马日事变”),白色恐怖迅速笼罩省城长沙,土豪劣绅乘势反攻倒算,大革命的成果丧失殆尽。此时,中共湖南临时省委号召各县组织农军,夺回长沙。在省农民协会秘书长柳直荀的组织下,浏阳等县农民集结起了浩浩荡荡的农军,头缠麻布长巾,手持梭镖、火铳,前往参加攻打长沙。然而由于另外十几个县的农军没有按计划赶到,以致这一支农军成了孤军。许克祥的军队依仗先进的枪炮还击,打退了农军的进攻,并在城郊一带对工农群众展开了疯狂的屠杀。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宣布“分共”,国共合作彻底失败。三湘大地顿时乌云翻滚,白色恐怖席卷城乡。重新陷入国民党统治的浏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横遭残酷迫害,每日都有农会的骨干被杀。里仁学堂也被查封,校长陈世乔,教师甘思藻、吴千晋、尤清风等远避他乡,后来陈、吴、尤都被国民党捕获,惨遭杀害。噩耗传来,胡耀邦和同学们曾冒险去老师家中吊唁。胡耀邦几乎每天都会听到一些革命者流血牺牲的消息,他心中郁结着越来越多的悲痛和愤恨。

  继“八一”南昌起义之后,8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了总结教训、因应对策的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会议后,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到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

  经过毛泽东大量的艰苦工作,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参加秋收起义的主力,除了原北伐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外,还有浏阳、平江等地的农军,安源煤矿的工人等,共五千余人,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下辖三个团,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师长为余洒度,卢德铭任总指挥。起义的最初意图是攻取长沙。9月11日,三个团分别从江西修水、铜鼓、安源等地出发,进入湘境,会合平江、浏阳的起义农民,准备向长沙挺进。这时,浏阳的农军在农会组织下,配合起义军占领了浏阳的县城和一些集镇。起义军在醴陵老关、铜鼓白沙的战斗也取得了胜利。但是国民党的军队人多势众,武器精良,分路阻击向长沙进军的起义军,部分起义军遭到较大的损失。毛泽东鉴于敌我力量悬殊,14日,在浏阳东乡上坪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下令起义部队三个团到浏阳文家市集中。

网站编辑:穆菁
>>
思想理论
>>
党建论坛
>>
党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