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延安时期党的干部教育:设立“干部学习节”
    发表时间:2017-09-07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干部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事业。它开创于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在中央苏区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延安时期,干部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写下了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事业极其重要的历史篇章。

      领导人高度重视,以身作则。1936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面对抗日战争的严峻形势和任务,党急需壮大力量,提高党员干部素质,缓解抗战初期的干部缺乏和“本领恐慌”。1938年10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1939年2月17日,中共中央正式设立了干部教育部。同年5月,干部教育部在陕北公学礼堂召开了近千名干部参加的干部教育动员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号召大家积极参加学习。从此之后,大规模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干部教育在延安开展起来了。毛泽东不仅大力倡导学习、带头学习,还经常为中央党校、抗大、马列主义学院、陕北公学等学校干部学员授课,亲自为干部学习编写教材。此外,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都曾亲临干部教育第一线授课或作专题报告。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对当时的干部教育起到了巨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建立干部教育管理体系,制定了一系列促学措施。延安时期,从上到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干部教育管理体系。中央设干部教育部,各级党委在宣传部中设干部教育科,各级党总支和支部设教育干事,专门负责管理和检查各级干部的学习。中央各机关都相继成立了学习小组。在延安整风时期,党中央还成立了总学习委员会。同时,中央有关部门做出多项规定,如制定了每日坚持两小时学习的制度,开展学习竞赛,规定每年的五月五日马克思诞辰日为“干部学习节”等。这些制度和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干部教育和学习运动的深入开展,使学习教育蔚然成风。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实施大课堂、大教育。延安时期,干部教育采取了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便于突出重点又更大范围地培养干部。在集中教育方面,党中央先后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中央党校等30多所干部学校。这些“窑洞大学”集中培养和汇集了一大批杰出的中华儿女,为党领导人民取得抗战胜利提供了干部保证,也为后来的解放战争储备了大批干部。在分散教育方面,1939年3月,中共中央干部教育部发布了《延安在职干部教育暂行计划》。延安及其附近的党政军各机关团体中的各级干部,从科员到中央委员,从班长到司令员都积极参加学习。当时,在职参加学习的干部达4000多人,整个延安变成了一所干部教育的大学校。另外,毛泽东还要求“每个根据地都要尽可能地开办大规模的干部学校,越大越多越好”,鼓励设立女大、夜大、干部学校等,加强对干部和各阶层群众的教育。大量地教育干部和群众,为抗日战争培养了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毛泽东在学习中历来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干部学校教育中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他指出,必须使广大干部明白: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去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延安各干部学校积极响应号召,就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纷纷展开热烈讨论,提出具体教学改革措施。如延安大学校长吴玉章宣布了“学习要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规定学生要参加边区社会调查研究工作;教材要和实际结合,力求学以致用等。各学校的课程设置和讲授内容均立足于实际需要,体现了少而精、学用一致的原则。

      当前干部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诸如思想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教育培训管理不严、教育培训内容与实际结合不紧密、培训方式单一等问题。这些都可以从延安时期干部学习教育中得到有益启示,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示范带动、干部教育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各种促学措施的出台、干部教育紧密联系实际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等,从而进一步搞好大规模干部教育、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

      (责任编辑:陈蓉)

    网站编辑:王高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