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毛泽东与梁漱溟在延安的两次长谈
    发表时间:2017-06-2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梁漱溟(1893—1988),生于北京,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一生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积极探索。其间,梁漱溟曾与毛泽东有过多次长谈和争论,比如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他就曾两赴延安与毛泽东谈抗战,谈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相识于北京豆腐池胡同

      梁漱溟自幼对哲学兴趣颇大,人生问题与中国问题常在他心中盘旋。民国初年,他醉心于哲学研究,因此结识了一位本家的湖南至交——杨怀中。因杨怀中对哲学素有研究,梁就常常向他讨教,彼此逐渐相熟。

      时至民国七年(1918年)初,梁漱溟每每晚间到杨怀中家,常有一位高个子的湖南青年为他开大门,彼此间会相视点头,寒暄几句,并不互报姓名。梁漱溟进客厅后自与杨怀中交谈,这青年却从不加入。梁漱溟心想,这青年准是杨怀中的亲友或同乡,从没有问过。其实,这位青年就是毛泽东。

      当梁漱溟1938年初只身赴延安与毛泽东见面的时候,毛泽东第一句话就说:“梁先生,我们早就见过面了,您还记不记得?民国七年在北京大学,那时您是大学讲师,我是小小图书管理员。您常来豆腐池胡同杨怀中先生家串门,总是我开的大门。后来杨怀中先生病故,我也成了杨家的女婿。”毛泽东惊人的记忆力,唤起了梁漱溟深藏在脑海中20年前的往事。他只是吃惊地向毛泽东频频点头,连声说:“是的。好记忆,有这事,有这事。”

     

      直至天明,谁也没有说服谁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梁漱溟在山东搞了7年的乡村建设工作自然也搞不下去了。其时,梁漱溟接到蒋介石邀他去南京的电报,后成为了“国民参政会”的一员。抗战爆发后,一些国民党大员不战而逃,梁漱溟对此大失所望,对抗战前途很是悲观,于是产生了去延安会见毛泽东的念头。当时国共两党已经开始合作,梁漱溟的这个愿望得到了蒋介石的许可。

      1938年初,梁漱溟来到了延安。因毛泽东习惯夜间办公,因此二人头一天的谈话从下午六时开始,一直进行到次日凌晨。梁漱溟说,他对目前的抗战情况甚感失望,如此下去中国的前途如何?中华民族会亡吗?毛泽东十分果断而有力地回答道:“梁先生,你所听到看到的若干情况,大体都是事实。但我的看法是,中国的前途大可不必悲观,应该非常乐观!中华民族是不会亡的,最终中国必胜,日本必败,只能是这个结局,别的可能没有!”毛泽东一开头语气就这样肯定,出乎梁漱溟的意料。接着,毛泽东详尽地分析了国内、国外、敌我友三方力量的对比,讲得头头是道,入情入理,使梁漱溟打心眼里佩服。梁漱溟心里不由得想起了蒋介石的讲话、文告,觉得从来没有像这一次毛泽东那样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时间已到后半夜,长谈告一段落。末了,梁漱溟送给毛泽东一本自己新出版的数十万字的《乡村建设理论》。

      第二天的谈话,也是从下午六点开始,欲罢而不能。这次的谈话,梁漱溟和毛泽东分歧较大。谈话一开始,毛泽东就拿出梁漱溟送的书说:“大作拜读了,概括地说,您的著作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分析有独到的见解,但您的主张总的说是走改良主义的路,不是革命的路……”毛泽东十分详尽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特别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激化问题。而梁漱溟很不苟同的正是这一点,当即争辩说:“中国的社会与外国社会不同。中国的社会贫富贵贱不鲜明、不强烈、不固定,因此阶级分化和对立也不鲜明、不强烈、不固定。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两千年,至今如此……”毛泽东十分耐心地听完梁的长篇大论,然后心平气和地说:“梁先生强调这些也并没有错,但中国社会却同样有着与西方社会共同的一面,即阶级的对立、矛盾和斗争,这是决定社会前进最本质的东西。我以为梁先生是太看重了中国社会特殊性的一面,而忽略了决定着现代社会性质的共同性即一般性的一面……”梁漱溟却不以为然,十分断然地说:“毛先生,恰恰相反,我认为正是您的理论太着重了现代社会共同性即一般性的一面,而忽略了中国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特殊性的一面。我们的分歧,正在这里。”之后两人相争不下,直至天明,谁也没有说服谁。

      1986年秋天,已经93岁高龄的梁漱溟在回顾这次争论时,还心绪激动地说:“现在回想起那场争论,使我终生难忘的是毛泽东作为政治家的风貌和气度。他披着一件皮袍子,有时踱步,有时坐下,有时在床上一躺,十分轻松自如,从容不迫。他不动气,不强辩,说话幽默,常有出人意料的妙语;明明是各不相让的争论,却使你心情舒坦,如老友交谈。他送我出门时,天已大亮。我还记得他最后说,梁先生是有心之人,我们今天的争论可不必先作结论,姑且存留,听下回分解吧。这虚怀若谷的气度,如果能保留到建国以后,特别是在他的晚年,那该多好呢!”

     

      理想又如同梦想

      1946年初,梁漱溟二赴延安,陈述自己对国内实现和平后的政见。在经历了8年战乱之后,人心思和。当时不少人颇为乐观,特别是一部分人十分热衷于多党制,想让今后的中国如同欧美国家一样。梁漱溟在年轻时也曾热衷于西方的宪政制度,但后来他对欧美式的政治产生了疑问。梁漱溟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但在当时的重庆却无人可说,于是他又想到了毛泽东。

      二赴延安很快成行。梁漱溟与毛泽东寒暄后即提出,希望能有一个机会请毛泽东找10位中共领导人,听他陈述自己对当前中国的一点意见,毛泽东当即同意了。

      第二天,梁漱溟被请到一间不大的会议室里,在座的有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领导人。梁漱溟情绪颇为激动,他说:“在重庆,似乎方方面面都在说中国也要实行欧美式的宪政。但我以为,在中国照搬欧美政治体制的一套,一不合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二不合中国的国情和现状的需要,其后果将不利于中国迅即进行长时间的经济建设,致使中国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的状况。我本人是清末民初的同盟会会员和国民党党员,虽然后来脱离了,进大学教书,又搞乡村建设运动,但曾经对国民党执政后能认真而长时期地进行经济建设寄予希望。但末后我失望了,他们没有能这样做,腐败的现象一天比一天严重。但如果诸位反问我,你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政府呢?我却答不上来。我有自己的理想,但面对现实却又不知如何去实现。因此理想又如同梦想。我只是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向各位通报一下,算是留个题目,彼此去做吧……”

      梁漱溟在40年后回顾自己二赴延安时说:“的确,那时的我,连做梦也未曾想到,在我返回重庆不多久,蒋介石就撕毁协议,全面打响了内战;更没有想到,在短短的3年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在中国开始了长时期的认真的经济建设,实现了我当初梦寐以求而不知如何得以实现的梦想。”

      (责任编辑:陈蓉)

    网站编辑:唐明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