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邹顺生:脱贫攻坚要处理好“四种关系”
    发表时间:2018-03-23 来源:学习时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确保到二○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当前,关键是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大战略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2月12日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使脱贫攻坚各项要求更加精准深化、各项措施更加务实有效,从而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注重质量导向,处理好“打赢”与“打好”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要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从“打赢”到“打好”,体现了脱贫工作的质量导向。一是保持工作定力。党中央一再强调脱贫攻坚的定力和质量,过去一些地方因为贫困人口数量庞大,担心完不成任务只注重进度,现在脱贫攻坚战总体上大局在握,“打赢”的进度问题不大,更需要保持“打好”的定力,准确把握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制定有效的实施方案,促进工作精准落地,持续提高脱贫质量。二是牢牢把握精准。建档立卡要继续完善,精准施策要深入推进,扎实做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等重点工作。三是及时调整重心。脱贫攻坚在从上而下的强力推动中,形势和任务迅速变化,需要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和重心,及时明确今后三年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及时将工作重心由以建设安置为主转向以后续脱贫为主,围绕已建成入住的安置小区,精准施策到户到人,以“三单一卡”为核心,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双示范”体系为抓手,搭建适合搬迁群众的产业体系、就业支撑和创业平台,积极推广“社区工厂”脱贫模式,力争打造一批符合地方实际的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模式,促进搬迁群众稳定脱贫。四是关注群众利益。脱贫的基础是民愿,脱贫的成果看民意,必须充分尊重群众利益诉求,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定政策初心,处理好“绝对”与“相对”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一定要按照党中央确定的脱贫目标,既不能降低标准、影响质量,也不能调高标准、吊高胃口。”明确指出脱贫政策的基本定位,就是要消灭“绝对”贫困。一是准确把握政策初衷。中央提出到2020年贫困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在脱贫攻坚阶段,是指让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有安全住房,有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这项工作目的的有限性、目标的阶段性,决定了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量力而行,保障基本”的原则。防止盲目提高标准。否则就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不仅增加攻坚难度、加重财政负担,而且对贫困户可能是“福利陷阱”,对其他农户可能加剧“悬崖效应”,还可能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规则,过高的标准兑现不了,还会损害党和政府公信力。二是严格执行政策规定。特别是在易地扶贫搬迁这个投入最大、关注度最高、要求最严的脱贫措施上,必须严格坚守以户为单位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的红线,在装饰装修标准上坚持经济适用,严格控制成本,把政策初心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项目上,每一个农户家中。

      突出群众主体,处理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一是凸现主体地位。目前,脱贫攻坚最难的问题,就是解决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问题。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深究贫困之因,往往在物质生活艰难的表象下,除天灾人祸或地理条件等不可抗力之外,亦有精神懒惰和懈怠等主观方面的原因;无法融入市场经济热潮,不能在发展中自蓄动能、自我奋进,或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或靠伸手过日子,这些现象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存在。二是注重道德调节。市场和政府在扶贫工作中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在扶贫中,还存在着第三种调节,那就是道德力量的调节,只有将道德建设与扶贫相结合,才是长远、稳定扶贫、脱贫的精准之道。三是持续跟进激励措施。改造贫困农户的依赖思想和守旧意识,才能有效引导群众愿脱贫、能脱贫、敢脱贫、会脱贫。强化思想教育,树立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理念和志向,鼓励贫困农户通过辛勤劳动、发展产业、靠自身努力脱贫致富,引导群众“愿脱贫”。加强能力建设,针对不同群众的能力特点、个人愿望,精准实施技能培训、资金扶持、产业培育,支撑群众“能脱贫”。运用典型示范,发挥好村级党组织作用,培育壮大集体经济,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同时,通过致富带头人示范带动,让贫困群众能够学有目标、赶有方向,推动群众“会脱贫”。强化路径选择,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扶上马”再“送一程”,筑牢稳定脱贫基础,确保群众“敢脱贫”。

      依靠基层干部,处理好“传承”与“提升”的关系。脱贫攻坚是攻坚拔寨、啃硬骨头的一场硬仗、大仗,必须要有一股精神在。特别是党中央把今年作为脱贫攻坚领域的作风建设年,决定以作风攻坚确保脱贫攻坚,并要求从根本上解决各级扶贫干部不愿干、不会干、不能干问题。在传承和发扬现有优良作风的同时,进一步通过机制措施提升和丰富攻坚精神。一是通过处罚与激励相结合、问责与容错相结合。引导基层扶贫干部带着感情和激情开展扶贫工作,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关心爱护基层一线扶贫干部,激励他们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努力工作。二是加强市、县、乡、村干部的轮训。特别是牢牢抓住市县两级一把手这个关键少数,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引导树立正确政绩观,掌握精准脱贫方法论,增强研究攻坚问题、解决攻坚难题的能力。对基层干部,重点是提高实际能力,培育懂扶贫、会扶贫、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早日实现。(作者系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省移民办主任)

      (责任编辑:武淳)

    网站编辑:付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