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付庆林:推进深度扶贫要有四种精神
    发表时间:2017-09-08 来源:求是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扶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累计脱贫5500多万人,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我们也看到,眼下扶贫工作的坚中之坚在深度贫困地区,任务之艰巨、担子之沉重、时间之紧迫,必须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才能进一步推进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我们的各级干部要有四种精神。

      要有持久的实干精神。要破解深度扶贫这道难题,更加需要持久的实干精神。因为这扶贫攻坚的最后一仗不同以往,用“最难啃的骨头”来形容就是真实写照。我们唯有实干,而且是持久地实干,才能取得预定的效果。焦裕禄当年在河南兰考县治内涝、治风沙、治盐碱地,杨善洲退休之后在云南施甸县老家义务栽树,用21年时间把只有300万元估价的国营林场变成3亿元后无偿移交国家,靠的就是实干!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其难度之大,成本之高,有些地方短期内又往往不能立竿见影,因此更需要持久的实干精神。现在扶贫到了最后冲刺阶段,容易脱贫的地方都摘帽了,在最后不到四年时间要完成4300多万农村脱贫目标,就必须更加直面贫困难题。如“两高、一低、一差、三重”特征比较重的地方脱贫攻坚,要在这些地方2、3年内“生出花来”,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实干,一点一滴地积小变为大变,“一个也不能少”的脱贫目标变成现实。

      要有顽强的担当精神。有句话叫做“能挑千斤担,不挑九百九”,说的就是担当。深度扶贫工作肯定很苦,是一张检验干部会不会打退堂鼓的考卷。深度扶贫也是干部综合素质的试金石,是干部心理品质的一场历练。深度扶贫工作虽然困难,但也不是无法完成的任务,这里有工作思路清不清晰的问题,沉到一线坚持得了多久的问题,扶贫措施针对性强不强的问题,引导群众的耐心够不够的问题等等。我们也不能回避“干部干,群众看”、“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等个别现象,这里涉及如何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需要多渠道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干部也必须自己给自己鼓劲,把责任和担当在这些地方充分予以体现。

      要有知难而进的探索精神。从世界范围看,中国在大规模脱贫攻坚中取得了巨大成效,向全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但此前我们没有现成经验,要积极探索。善于区分不同环境情况和扶贫对象情况,进而因地制宜施策。如石漠化、干旱、冻土等自然条件极差之地,如交通极不发达之地,如产业根本没有成产业链之地等等,这些地方需要科学规划和宏观思维能力。脱贫攻坚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的确已经不少,但是还有一些个案需要对症下药,尤其是扶贫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不强的问题,就需要我们积极进行探索。

      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精神。深度贫困地区必须要发展才能有出路,然而自身的造血功能不强,使扶贫周期较长,这就需要加大扶贫项目的引进,并呵护落地项目的成长性周期。有些引进项目需要长时间的培育,才能完全立足本土形成生产力,扶贫干部就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把眼前做实在一点就等于在为未来夯实基础。深度扶贫项目一下子就“剪彩”的不多,多数具有长期性特征,那么,我们既要完成2020年如期实现的脱贫攻坚目标,也要考虑第一个百年目标之后的延续发展目标。要认真进行扶贫工作的预测和设计,达到持续推进的良好效果。

      (作者单位:都江堰市城市管理局)

      (责任编辑:陈蓉)

    网站编辑:付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