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党建网 > 时代马院
    上海大学:紧抓教学科研,助力疫情防控
    发表时间:2020-04-01 来源:党建网
     

      党建网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批示和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相关指导意见,上海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发扬责任担当精神,自觉增强大局意识,锻炼危机处置能力。教学工作方面,任课教师结合研究生课程教学特点,勇于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适应线上新方式;科研工作方面注重培养人才,努力实现重大科技攻关,为战胜疫情助力。

     

      线上教学围绕立德树人,活化云端课程思政

      疫情发生以来,学校各部门通力合作,奋战在教学保障第一线;任课教师成为“主播”,竭尽全力准备线上课程。为保证线上教学与传统教学实质等效,进一步活化云端课程思政,任课教师从服务社会出发,结合课程内容,助力战疫

      金融科技助力战疫经济学院教授尹应凯主讲的《金融科技实物》课程,结合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以“金融科技助力‘战疫’”为主题,从“金融服务好的社会”切入,分析了金融科技在移动支付、大数据征信、智能客服、疫情防控地图、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课程鼓励同学增加金融科技知识储备、关注金融科技抗击疫情的研究。

      新闻人的担当和作为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虞国芳主讲的《纪录片创作》课程,和同学们分享了媒体和新闻人在此次报道中的担当和作为。他告诉同学们,时代离不开媒体,离不开每一个新闻人,每一位同学都要有高度的敏锐性和前瞻性,认真关注学习此次抗击疫情报道中的好作品、好故事,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社会工作助力抗疫社会学院高树玲博士主讲的《高级社会工作实务》,结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民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的通知》,讲授了社会工作专业在推进疫情防控和心理援助中的积极作用。课程分析了社会工作秉持的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观,社会实务工作者在抗疫过程中的角色和贡献、应具备的知识体系及相关心理援助

      马理人讲好抗疫故事。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了全校思政公共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疫情期间,全院众多老师齐心协力,线上集体备课,利用超星学习通等“空中课堂”平台,讲好中国抗疫故事。近日,上海大学抗疫专题的首场讲座由马院高立伟教授开讲。他以“重大疫情治理下的中国制度优势”为题,以历史与现实、中国与西方、当下与未来的大视野,运用理论阐释、事实论证、说理解释的方法,在“云端”上为近千名师生讲述了这场抗疫斗争中所展现的制度优势伟大精神。

      以文艺作品战疫。由上海大学音乐学院17级硕士研究生王一景主唱,徐倩和欧阳鑫勃等师生在线上共同创作的战疫歌曲《他是“最平凡”》,一线英雄致敬和感谢。美术学院的研究生以画笔为“枪”、艺术战疫,创作一系列以“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为主题的美术作品。通过“珍重生命、医疗救治、中国精神、科学防护”等方式,生动展示这一特殊时期的先进感人事迹、上海援鄂故事等内容,充分体现了美院师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研工作心系国计民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国家科技部号召科研工作者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上海大学全体师生深受鼓舞,勇担重任、攻坚克难,在破解国家难题中作贡献、出实绩。

      攻坚克难,做好信息系统服务。春节期间,新冠疫情迅速扩散,上海大学拥有全国各地近5万名师生,以最快速度排摸清楚、以最精准数据提供研判是当务之急。在学校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许华虎教授的带领下,身处天南海北的15名师生,通过网上协作开发,采用高速并行迭代,加速推进需求分析、压力测试、数据梳理等一系列工作。经48小时持续奋战后,“上海大学健康之路信息门户”于1月29日晚8点正式上线。学校自主研发的信息平台系统除应用信息采集外,还为线上教学提供了预约平台服务。此外,学校还组织技术研发团队及包括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在内的技术人员,免费为上海、湖北、浙江、贵州等省市的10多所兄弟院校提供部署和运维服务,覆盖约15万师生。

      发挥特长,自主研发医护用品。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科研团队跨学科、跨专业协作,以医者之心,扬工程师之至,自主研发3D打印护目镜、人工智能消毒机器人等医护用品。致力于医工结合研究的“80后”研究生导师华子恺远程组建一支研发团队,成功研制出3D打印护目镜成品。他们第一时间送至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供门诊医护人员备用。此外,为降低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插管取痰的风险,华子恺团队又研制一款新的防护工具——负压隔离罩。目前,这些防护工具已无偿分配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华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华山医院等多家医院。在学校终身教授方明伦的带领下,部分青年教师及研究生组成“高污染危险环境下智能消毒机器人”攻关小组。团队一方面与上海市瑞金医院、龙华医院、杨浦中心医院感染科的医护人员召开视频会议,征询消毒要求与作业规范;另一方面,联系消毒器材与药品厂家,落实消毒方案与原材料供应,开展消毒机器人的研制工作。在不到20天的时间内,团队成功研制出两款可替代人工进行消毒作业的智能机器人。目前,首台进驻上海龙华医院的智能机器人,每天可持续工作24小时,能够精确往返于发热门诊大厅、放射科、问诊台等重点区域开展服务。

      师生合作,共筑“纳米”消毒防护墙。为保障疫情期间校园安全,需要开发一种具有“自我消毒”功能的新型材料,应用到学校公用设施表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8级硕士研究生朱嘉楠主动参与到由院长董瀚教授带领团队之中。在导师董瀚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师生携手合作、攻破难关,通过多次电话会议、视频会议,反复商讨试验方案、自筹研制所需经费,短时间内完成了纳米银灭毒剂的研制开发。该灭毒剂使用方便、安全无毒、零刺激,具备持久杀毒能力。目前,团队通过学校受江苏省无锡市卫生局的委托,紧急生产并交予使用。

      研发新动力,续航无人防控系统。在各地展开防疫工作时,无人机、无人小车广泛应用于短途物资配送、消毒液喷洒、广播宣传、布控监测等。为解决传统无人机锂电池工作时间短、充电时间长,无法满足大区块集体作业、定点定时作业等难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汪宏斌团队开发了氢燃料电池无人机及小车搭消毒装置,形成了一套以氢燃料电池作为动力系统,高续航、高效率的“陆-空”立体无人防控系统。目前已应用于浙江省金华市,为复工复产的厂区、园区多个乡镇街道开展广播宣传和消毒作业,避免了因人员聚集可能带来的传播风险。

      上海大学全体师生秉承“协同作业、共克难关”合作精神,持续把研究精力投入到与疫情防控相关的各项攻关任务中,用实际行动为攻坚疫情保驾护航,直至取得最终胜利。

      (供稿人:于海阳系上海大学研究生院培养管理处主管,毛建华系上海大学研究生院培养管理处处长,高立伟系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网站编辑:孙梦雨
    党建网出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