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侦察兵”华扬:我曾经是患者,永远是医生
    发表时间:2018-11-30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作者:王天淇

     

     

    华扬正在授课。

     

      超声探头,贴着患者的颈部轻轻移动,颈动脉的走向逐渐清晰……

     握住探头的手,白皙、修长,骨节分明。这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超声科主任华扬的手,正是这双手,打造了中国血管超声诊断“金标准”。

     近30年前,这双手第一次摸到血管超声仪的时候,远没有现在这般灵活,甚至有些笨拙。

     1989年,宣武医院购买了一台血管超声仪,29岁的华扬接过了学习相关技术的任务。当时,血管超声技术十分“冷门”,外国专家连说带比划地教了1个小时,就算是“领进门”,其他的都要自己“修行”。受设备所限,早期血管超声只有一维成像,即波形图,诊断结果需要结合血流阻力、流向、流量,以及患者体征、病史等进行综合推断。“照个胸、腹的B超你还能看见器官是什么样,这血管里就是一个平面,想象都想象不出来。”提起往事,华扬连说:“难死了!”

     最艰难的时候,是患者给了华扬力量。

     一天,一位老人来医院做脑部血管超声。老人的头发又厚又长,华扬攥着探头,贴着老人的太阳穴及周边转了两个多小时,也找不出问题所在。眼看快要下班了,华扬急得直冒汗,怕老人着急生气,华扬故作轻松,“您这头发可真长呀。”老人笑笑,“是吗,小姑娘你别着急,今天查不出来没关系,明天我再来找你。你这都忙一下午了,肯定累了,明天我再来就好了。”华扬松了一口气。

     第二天,老人果然来了,华扬差点儿没认出来。老人把头发都剃了,胡子也刮了,他摸着光头说,“这回你查着就方便了!”华扬鼻头发酸,“我一定练好技术,要不哪对得起这么理解我们的患者!”

     废寝忘食的“啃”资料,练技术……华扬的诊断水平越来越高,甚至还能自主调节机器性能,就连超声设备生产厂家都找她请教临床技术支持。

     1996年,华扬赴美留学,尝试将颅脑与颈部动脉超声结合。第二年,宣武医院引进第一台脑、颈血管超声仪。几年后,华扬和团队,创立了一套规范化的脑、颈血管超声诊断模式,并在全国逐渐推广,大大提高了脑、颈血管疾病的早期检出率。

     一位外地患者慕名找到华扬,他被诊断为脑梗,可在当地医院就是查不出病因。来到宣武医院时,患者的左右肢体已经分别出现过瘫痪,只能坐在轮椅上,无法走路。患者来时,医院挂号处和交费处都下班了,但华扬没推托,“我今天先把检查给你做了,明天你再来补单子、交费。”

     经检查,患者左右两侧颈动脉重度狭窄,原本6.5毫米至7.5毫米宽的血管管径,现在一侧只剩下1.4毫米,另一侧仅有0.7毫米。华扬立刻帮患者联系了神经外科主任会诊,患者手术时,她又提出专业意见,帮助手术顺利完成。

     血管超声可不是握着探头扫扫那么简单,颈动脉超声和颅脑超声加起来,总共要检查22根血管,测量得出100至150个数据,最后形成的检查报告少则两三百字,多则千字上下。一次检查,短则半小时,长则一个半小时。有时候病人手术中需要进行持续的血管超声监测,遇到不能通过常规部位监测脑血流的病人,华扬就得手持探头,双膝跪地为病人做检查,一跪就是三四个小时……

     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持续递增,而血管超声是筛查、防治脑卒中最有效的办法。虽然华扬及科室同事每年检查患者已近15万人次,但她还牵挂着血管超声技术的普及,“我一个人能给多少患者做检查?宣武医院又能做多少?只有各个地区都有标准的血管超声检查才是真的造福患者。”近年来,华扬到全国300多家医院培训、指导,普及规范的血管超声技术,甚至曾一个周末跑6家医院,培训的医师成千上万。华扬还多次参加义诊,在青藏高原,胸闷气短、头痛欲裂,睡觉时都会频繁憋醒,指甲、口唇发绀,她仍坚持为患者筛查……

      心里装着患者的华扬,却总是忘了自己。很多患者并不知道,华扬其实换过肾。20年前,一边学技术,一边救治患者的华扬因体力过度透支,患上肾衰竭,需要一周三次透析,所幸后来遇到合适的肾源,及时进行手术,但术后三个月,她就重回工作岗位。

     “脑卒中防治的侦察兵,血管病变的慧眼先锋。”

      这是今年年初“2017年最美医生”颁奖时,华扬收获的评价。华扬很喜欢“侦察兵”这个称呼,“我曾经是患者,永远是医生。”她要穷尽一生,为患者竭尽全力。

    (责任编辑:曾龙)

    网站编辑:唐明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