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和勋:巴珠村的“活字典”
    发表时间:2018-09-05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本报记者 杨文明 李茂颖

      和勋(右)在田地里指导村民产业种植。李茂颖摄

      巴珠村村委会里,和勋一早就开始忙活。驻村队长陈映先打趣,“这是咱们巴珠村的‘活字典’,大到村里产业,小到贫困户家具体情况,有啥不清楚问和勋就可以。”1996年,致富能人和勋当选为村支书,连任至今。

     

      底气硬——因为信任足

      1964年出生的和勋,是云南维西县塔城镇巴珠村土生土长的藏族人,1996年32岁的他担任村支书。没成想,和勋上任没多久,就遇到了一件难事。

      1997年,塔城为发展乡镇企业,需采伐巴珠村原始森林。是支持乡镇企业发展,还是为老百姓守住山林?和勋陷入两难。“难事问群众。”和勋通过征求群众意见、召开党支部会议,作出不同意采伐巴珠原始森林的决定。

      1998年,全国禁伐天然林。得益于良好的局部小气候,2014年云南多地发生干旱,但巴珠村却未发生死苗、绝收等现象,粮食、中药材、木瓜、食用玫瑰还获得丰收。如今20多年过去,巴珠村的森林覆盖率从92%长到了98.2%。

      生于斯长于斯,和勋觉得自己的命运和巴珠村绑在了一起。前几年,和勋再次满票当选村主任,妻子劝他别干了,他说,“我咋能辜负群众信任?”

     

      办法多——因为看得准

      5月初的清晨,雨后巴珠青翠欲滴,迸发着勃勃生机。公路旁,一株直径40多厘米倒掉的树上,菌类恣意生长。

      “树是2002年被村民砍倒的,那也是我们村最后一棵被砍倒的大树。”和勋说,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禁止砍湿柴,一位村民2002年砍倒这棵树,被他赶到现场制止并罚款,村民心中有气,交了钱表示要把“买”的树扛回去,被和勋和村干部拦了下来。自此,村中再也没人砍湿柴。

      令行禁止,不少人觉得和勋“办法多”。和勋说:“除了禁止,还得为村民找出路,村里的大多数问题,说到底是因为腰包不鼓。”2006年,和勋购买了当归、木香、白术、桔梗、重楼等药材种子,将种子赊销给勇于创业的村民试种。如今,中药材种植已经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

      不管是生产还是生活,巴珠村民习惯用柴。“通过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帮助,我们在村里建沼气池、太阳能,村民用得方便了,也就不再费那么多力气上山砍柴。”

     

      矛盾少——因为抱得紧

      20多年来,巴珠村从未发生过刑事或治安案件。和勋和村干部经常深入群众家中,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困难,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排忧解难。2007年3月,村民和丽中、和士中两家遭遇火灾,和勋和村干部第一时间投入救灾,通过发动党员群众帮助两家重建,一个半月两家人就搬进了新居。

      当村干部前,和勋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富裕户。如今当了20多年村干部,却过成了中下水准。

      其实,和勋也不是没有增收机会。养蜂大户可以有5000元补助,和勋给了别的村民;村里游牧民定居工程,经过“四议两公开”,和勋家榜上有名,他却把自己家剔除:“只要村里有一户群众没有解决安居问题,我就坚决不享受游牧民定居等优惠政策。”

      翻开和勋的工作日志,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一天的工作安排。“一会儿还要去察看村里文化活动室的建设。”和勋说,“产业发展起来了,文化也要跟上,等活动室修好后,打球、唱歌、跳锅庄舞都有场所了。”

    (责任编辑:王仁锋)

    网站编辑:王高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