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伤残老兵赵贤军:守护烈士陵园49载
    发表时间:2018-07-13 来源:中国文明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守护陵园 无怨无悔

      记者来到安徽省泗县大杨乡杨集村赵贤军家时,赵贤军和老伴吴侠正要去清扫烈士陵园。

      陵园虽然就在自家屋后不远处,但要带着扫帚、镰刀等工具,这对于两位老人的体力也是考验。“这两天,老赵的腰伤又犯了,走路困难着呢,坐轮椅舒服点。”吴侠心疼地说。“这点小伤算啥?拄拐照样走。”坐在轮椅上的赵贤军呵呵一笑。他18岁参军,1966年在修建国防工程时受伤,被认定为一级伤残军人。记者跟随老两口,沿着一条水泥路走进烈士陵园。陵园内松柏常青、绿草如茵,弥漫着庄严肃穆的气氛。一座“英灵亭”,挑角飞檐、琉璃瓦顶,透着古朴和庄重。“英灵亭”的后面竖立着烈士纪念碑,令人肃然起敬。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的松柏林中,387名烈士长眠在此。

      清除杂草落叶,擦拭纪念碑上的灰尘,为烈士墓添土……虽然拄着拐,行动不便,但赵贤军在老伴的帮助下,干得仔细认真。“这就是烈士的家,俺们要尽心把这个家收拾得干干净净。”看着都是小活儿,要把陵园内每一个角落都打扫到,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一趟下来,赵贤军早已累得气喘吁吁,咳嗽不断。但他硬是雷打不动、风雨无阻地一天打扫三次,整整坚持了49年!

      有一年夏天,酷暑难耐。赵贤军拖着病体打扫陵园,突然他感到一阵心慌气短,眼前一黑,便一头栽倒在地。“老赵!老赵……”老伴的呼喊让他苏醒过来。“你别把老命都拼没了啊!”老伴劝他。“一想到那里面躺着那么多烈士,我就难受。一天不去都不行,只想给烈士做个伴,让他们不孤单、不寂寞。”赵贤军坚定地说。

     

      践诺于行 众人尊崇

      赵贤军本可以拿着抚恤金清闲度日,事情还得从1969年赵贤军退伍回家说起。他家屋后,埋葬着淮海战役灵璧战场牺牲的387位烈士。当时由于墓地无人看管,墓地的荒草都有半人高,坟头几乎都变成了小土堆。作为一名老兵,赵贤军的心在滴血。抗日战争时期,他有两个先辈就牺牲在异乡,到现在都不知道先辈们到底埋在哪里。“这些烈士为了今天幸福的生活,献出宝贵生命,葬身异乡,他们的后人一定是悲痛万分。”从那时起,他郑重立下承诺:一定要守护这片墓地,直至烈士魂归故里,让后代拜祭。

      从原来的荒草一片、荆棘丛生,到现在的松柏常青、素花环绕,丰碑矗立,49年来,赵贤军付出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和劳累,守护着烈士陵园,靠的就是那份沉甸甸的承诺和对烈士的一腔真情大爱。

      多年来,老伴吴侠给予赵贤军最大的关怀和支持。儿子赵猛曾经对父亲所做的一切不太理解,现在他觉得父亲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一旦他真是做不动了,如果有需要,我会接他的班。”赵贤军的大女儿多次劝说父亲到县城住两天,享享清福,可赵贤军说啥都不去,因为他放不下陵园内那些烈士。赵贤军守护烈士陵园不仅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也获得乡邻的尊重。村民董丙文现在只要一有空,也会帮着赵贤军打扫陵园,他说:“49年一直守护,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缅怀先烈 收获感动

      陵园中“烈士纪实碑”记载:无名烈士墓为1948年淮海战役解放灵璧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官兵之墓。这387名烈士多是苏豫皖等地人,多为当时任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副司令员饶子健的部下。当初在埋葬的时候,这387名烈士每个人都是有名有姓,遗憾的是,由于世事变迁,烈士名单早已遗失。多年来,先后有来自江苏、河南等地的烈士后代前来寻访。有位来自河南的烈士后代,取走了坟头一把土,他哽咽着对赵贤军说:“我觉得父亲的魂就在其中,如果他真是长眠在这块土地上,作为后代我感到无比心安。父亲,今天我就带你回家!”……

      如今在泗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这座烈士陵园已经成为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逢清明节,前来拜祭烈士的群众络绎不绝。

      (责任编辑:曾龙)

    网站编辑:唐明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