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黄林国:爱发明的新时代农民
    发表时间:2018-01-18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改进农机、设计机器,带农户一起干

    种地的老黄爱发明

     

      1月17日,重庆垫江,久违的阳光带来阵阵暖意。黄林国却没空晒太阳,他开动拖拉机,忙着开垦刚流转到手的土地。

      “这个旋耕机,就是我自己改良的。”拍着拖拉机后面的刀架,黄林国一笑。

      黄林国是浙江台州人。2011年,他到重庆垫江流转了475亩土地种葡萄,每天都得找六七十个工人来地里务工。“不好找人,那时候就想,要是有个机器该多好啊!”黄林国说。

      2012年,黄林国开始了自己的机械化种植尝试。但开端并不顺利,大多农机都是为北方平原设计,到了南方丘陵,尺寸不对、水土不服;南方能用的微型农机,效率又不高。

      思来想去,还得靠自己!

      拖拉机外壳能减则减,底盘位置尽量向下,排气管改进位置……一步一步,终于,高大的拖拉机低到能开进大棚了。

      “又遇到第二个难题,拖拉机要拉动旋耕机耕地,可它是针对北方的沙壤土设计,南方的黄泥粘上去,根本打不动。”黄林国说,他观察锄头锄地的方向,将旋耕机的刀片重新排列,改变角度。一遍一遍改,终于,黄林国能开着拖拉机平地了,又快又好。

      第一次改进机器成功,给了黄林国经验,也给了他信心,他瞄向了开沟机。

      但这一次的机械化并不顺利。沟开好了,四四方方挺好看,但是上层泥土经常垮塌,又阻塞了沟渠。

      如果把水沟开成梯形,上宽下窄,是不是就不会垮了?照着想法,黄林国改变刀架的方位,改造出一款圆盘梯形开沟机。

      “我的诀窍就是,两个刀架都不是竖直的,之间的间距上宽下窄。所以开出的沟是梯形的,开出来的土壤也不会堆成一堆,而是均匀撒在周边的土地里。”黄林国说。

      看似小小的改进,黄林国却翻阅了不少的资料。后来,他在一次农机展上,看到了类似的国外产品,售价18.6万元。“我自己改造的,只花了不到1.6万元。”黄林国说。

      相比这些,最让黄林国自豪的发明,是他的切根机。

      “我们种葡萄,要把葡萄主根切断,然后才能长出更多的细毛根,葡萄才长得更好。”黄林国说,切根,还不能开土。传统做法,是人工把洋锹插入地下30厘米,凭经验和感觉去切。

      “一排葡萄40米,一个青壮年一天能切完,那就算能干了。”黄林国说,他参考松土机,买来了10把菜刀,拿起几块钢材,自己设计了一架“切根机”。“这算是突发奇想,但效果真挺好。”黄林国说,拖拉机拉动切根机,菜刀从地里一下子划过去,葡萄的主根断得整整齐齐。

      “以前,一个人一天断一排根。现在,5分钟内把机器开过去,两排葡萄根都断了。”黄林国说,在他1000多亩的农业园里,平均每天只需要30个劳动力。要是没有这些机器,每天平均需要150人以上。

      在葡萄园的一侧,有一个原本用来放农资的大仓库,1.6亩大小,现在已经成为黄林国的机械仓库。螺丝、开关、钢材、打孔器、切割机……摆得满满当当。

      说起自己的小发明,黄林国滔滔不绝,“其实都不是特别高科技的发明,只是我敢想敢试。比如,看到摩托车的遥控钥匙,我想到发明遥控开关,地里放水不用顶着太阳跑,遥控器一摁,水来了,再摁,水停了。后来又改造水肥一体化,施肥放水一次完成……”

      现在,黄林国带动了不少农户,时常有人找上门来学技术、借农机。“我的产品和技术,都不藏着掖着,欢迎大家来学。”黄林国说,自己不是假大方,“单靠自己,做不成大农业。大家一起做,以后全中国都知道,重庆垫江的瓜果好,那才能挣钱呢!”

     

      赞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黄林国的发明故事印证了一个道理:只要瞄准实际需要,下功夫多探索勤研究,创新不是难事,普通人也能做到。

      (责任编辑:武淳)

    网站编辑:王玥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