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汪越:212座公厕的“女当家”
    发表时间:2017-12-0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记者彭卓、于力

      曾有统计显示,每人每天上6—8次厕所,一年约2500次,一生中约有3年时光在厕所度过。

      对于汪越,这位知性美丽的女人,一生与厕所结缘的时光,又何止“3年”。作为辽宁省朝阳市城市公厕管理大队大队长,掌管212座城市公厕的“女当家”,与厕所有着别具一格的“缘分”,还有太多不得不说的故事。

      “我淘粪,我光荣;脏一人,净全城。”就是这样朴素的行事理念,伴她走过了34载环卫生涯。

     

      在五谷轮回之地,点亮文明的蜡烛

      推开玻璃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尘不染的地面、光洁如新的洗手池、随手取阅的报刊,扑鼻而来的是淡淡幽雅的熏香,舒缓的音乐旋律在耳畔萦绕……身着深蓝色统一制服的工作人员,静静地站在一旁,随时准备为往来人士提供微笑服务。

      这不是星级酒店的贵宾休息室,而是遍布朝阳市大街小巷的公共厕所。在这座辽西古城,212座公厕在汪越及其团队的悉心维护下,为全城50万市民提供着轻松、惬意的如厕环境,成为展现城市文明与软实力的一张悄然“试纸”。

      “过去朝阳公厕的确不敢恭维,如厕者得捏着鼻子、憋着气、踮着脚进去,带着一身臭味出来,市民对此意见非常大。”如何改变“脏乱差”的固有印象,成为汪越接手公厕大队面临的头等难题。“俗话说,物质文明看厨房,精神文明看茅房。公厕折射着一座城市的文明进程,是外地人看城市的窗口,我不能让家乡的窗户脏兮兮啊!”

      公厕之脏,就像“破窗理论”——公厕越脏,保洁员越难打扫;保洁员扫不干净,如厕者就越不注意维护卫生,进而进入恶性循环。而一座城市的实力不仅在“面子”,更在于公厕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里子”。此景之下,如何让城市的“里子”更有质量?市民如厕如何更舒适、有尊严?

      深入调研走访后,汪越发现,提高保洁员工作积极性,或可成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为此她创新工作思路,制定“夫妻保洁法”,即招聘“夫妻档”保洁员,实施一座公厕由一对夫妻共同管理,公厕管理间就是夫妻的宿舍,既解决了过去陌生人搭班工作“权责不清”“推诿扯皮”的问题,还实现了公厕24小时有人值守。

      在保洁质量上,汪越推行“宾馆式服务”,要求保洁员实行“跟踪服务”:市民如厕后立即清理便池和地面,棚顶、门窗、玻璃等一切公厕内外设施和角落都要洁净,保持无蚊蝇、无臭味、无污水、无乱画,并与保洁员签订承诺书、责任到人,实施综合评分和末位淘汰制,极大提高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在硬件设施方面,汪越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镜子、画框、鲜花、烘手器、音响设备、喷香机、温馨提示语……几年来汪越在细节处一点一滴的改变和增补,不仅让公厕成为城市文明的别样风景,还增设残疾人卫生间和儿童洗手池,实现全角度人性化服务,使城市公厕环境大为改观。

      昔日掩鼻难堪的“五谷轮回之地”,成为今日城市靓丽风景线。朝阳市环卫局副局长马力告诉记者,辽宁省环协组织调查显示,朝阳市水洗公厕管理已经走在全省前列,附近承德、赤峰等城市同行听闻后,都相继前来观摩取经。

      汪越及其团队的努力,也获得了广大市民的认可。不少市民由衷感慨道:“这么干净的厕所,谁还好意思随地大小便?”一些住在老旧小区的居民,甚至专程去附近公厕“方便”,直呼“比家里厕所条件好!”还有外国游客伸出大拇指,发出“朝阳公厕,very good(非常好)!”的赞叹。

     

      从17岁“花季灰姑娘”,到51岁“肥料大总管”

      今年51岁的汪越,职业生涯至今,有28年在扫大街,6年在管厕所。“反正不是干清扫员,就是干淘粪工。这辈子就没离开过环卫岗位,也不想离开。”

      大眼睛、白皮肤、齐耳短发、身量纤纤的汪越,说起话来柔声细语、笑容甜美,已过天命之年依然温柔靓丽。从年代久远的黑白照片上,记者看到17岁参加工作的汪越,眉梢眼角带着青春的飞扬。

      起初被分配到环卫岗,汪越内心很是抵触。“小时候我梦想当老师,不少中学同学也都去了报社、银行、机关等体面岗位,就我在灰头土脸地扫大街,成天和垃圾打交道,感觉心里很不平衡。”

      就在汪越以“命苦灰姑娘”悲情自诩时,一个人的出现,扭转了她的心态。1983年,刚参加工作的汪越,很受同组一位50多岁孙大姐热心照顾。“孙大姐特别热心肠,每天总乐呵呵地认真工作,从没任何推辞和抱怨,我以为她生活一定很顺心。”

      当有一天,汪越不经意迈进孙大姐家,彻底惊呆了:所谓的“家”,就是个租来的简易“地震棚”,丈夫瘫痪十年生活不能自理,家里年迈婆婆和三个小孩都靠她一个人照料。“孙大姐告诉我,日子乐呵也是过,哭天抹泪也是过。为啥不摆正心态,把日子往好了过呢?”

      “是啊!为啥不好好过日子呢?”一瞬间,汪越放下了思想包袱,全身心投入环卫事业:做个城市“美容师”有什么不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做环卫也一样可以有出息!

      从小小清洁工,到“金牌”队长,汪越付出辛劳的同时,也不断成长,先后荣获国家、省、市各级多枚“五一劳动奖章”。2011年,汪越被调职出任朝阳市城市公厕管理大队大队长,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肥料大总管”。如何在“最脏最臭”的岗位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市民细致服务,成为她每天思考的难题。

      为此,她化身“拼命三娘”:凌晨4点多爬起来“扫街巡逻”,查看公厕开门情况;白天为公厕改造升级的事情四处奔波,几乎不坐办公室,从没穿过花裙子、高跟鞋;晚上常熬到半夜才睡,不看着公厕“平安晚关门”不放心;去外地出差、休假旅游,也最爱去当地公厕观摩“偷师”……

      2011年11月的一天,就在汪越接受公厕管理大队不久,朝阳市自来水主管线爆裂,全市停水。按以往惯例,停水公厕也会关门,可倔强的汪越却“不答应”:家里没水,公厕关门,市民去哪儿上厕所?打了无数个电话,辗转联系到朝阳凤凰制水有限公司后,汪越召集大队人员,借来水车,又买了200个水桶、500个水盆,准备人工冲洗厕所。

      午间时分,一辆辆满载救急自来水的水车,开向全市重点路段公厕。在保洁员的奋力清洗下,整个停水时段不仅公厕正常清洁开放,汪越还组织同事们免费为市民提供自来水,同步解决了“家庭水荒”的燃眉之急。

      “以前不少人持有老观念,管我们公厕大队叫‘肥料公司’甚至‘大粪公司’,队员们找对象都容易被嫌弃。”如今,看着干净整洁、提供多元化服务的标准化公厕,往来如厕者也会对保洁员道一声“谢谢”,汪越内心充满骄傲。“臭了我一人,香了城一座,去哪儿找这么划算的买卖?”

     

      “我有一个梦想,希望环卫工人可以失业”

      常年奋战在公厕管理一线的汪越,常常和队员们讲两句话:一句是“环卫工作的特点就是每天从零开始,永远没有终点”;还有一句就是“公厕建设一小步,城市文明一大步”。

      为方便市民了解和寻找公厕,汪越和队员们在市内垃圾箱张贴公厕示意图,发放公厕宣传手册,在微信公众号定期更新关于环卫、公厕的相关消息,并推出“附近公厕”功能,实现了“公厕踪迹掌上可查”。

      “有来有往解不断,若即若离总相依。”一座青砖黑瓦、仿古风格的公厕门前,黑底黄字的对联很是显眼。汪越告诉记者,这副对联缺横批,“我们想让每个到这里方便的人,在自己心中给它填上”。

      在保持清洁舒适之外,汪越为提升公厕的文化品位,还面向广大市民征集公厕文化楹联,评审后选择优秀的楹联作品进行制作,安放在公厕大门两侧。汪越还在部分公厕设置图书角、安装电视机,播放朝阳市宣传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片,利用碎片化时间将文明教化、相互关爱的理念与思想入脑入心。

      “文明”“关爱”的概念不仅在于对外服务,还在于团队建设。2012年,汪越筹划成立了“朝阳市洁美排污帮扶援助中心”,迄今已为40多名一线困难职工提供了累计20多万元服务,并尽力改善职工食堂、书屋、浴池等工作条件。

      当队长6年来,汪越每年除夕都坚持给一线清洁工人送饺子、瓜果年货,“还记得2014年除夕夜,我让儿子开车载我去一线慰问职工,回到家都后半夜了。儿子感慨:‘妈,我就没听说过谁家是这样过年的’……”

      如今,“肥料大总管”汪越与团队以悉心服务,赢得了朝阳市民的尊重,也得到了“毛主席的好工人”、85岁全国劳模尉凤英老人的青睐与认可。2016年,老人特地为团队手书“传承时传祥精神”牌匾一枚,并语重心长地嘱咐:“作为公厕保洁员,任务艰巨,以一人脏换来万人洁。大家要像‘心里美’萝卜一样,用一颗红心来对待工作,把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传承下去。”

      谈到未来,汪越双目闪亮、嘴角微翘,好多“梦想”脱口而出,许下关乎明日的温暖期许。

      “我有一个梦想,希望一线保洁员的待遇可以提高。”

      “我有一个梦想,希望大家更理解和尊重环卫工人。”

      “我还有一个梦想,希望未来我们环卫工人都能失业。”

      对于最后这个“异想天开”的梦想,汪越满怀憧憬:如果每个市民都有文明环保意识、可以随手维护城市卫生,那么大家都会变成自发的环卫工人,自然不需要社会特设环卫岗位。“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但的确是我最真心的期待。”

      (责任编辑:陈蓉)

    网站编辑:王高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