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 1.jpg
  • 治沙“愚公”图布巴图:誓让沙海变绿洲
    发表时间:2017-09-0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8月如火的骄阳热辣辣地直射在巴丹吉林沙漠上,一个矮小的老人一边擦着头上的汗珠,一边弯腰给脚下的梭梭苗浇水。细小如笤帚枝的梭梭苗饥渴地汲取着水分,欢快地摇曳着身躯。老人伸出树皮般粗糙的手,抚摸着幼苗。

      几十米外,一望无际的沙漠滚着热浪,脚下,一棵棵高矮大小的梭梭簇拥着围成1000多亩的绿洲。一年365天,图布巴图有300多天在林子里与梭梭相伴。15年来,他带着妻子把5万多棵梭梭植进荒凉的沙漠里。

      

      回乡造林:出人意料的行动

      2002年7月,从内蒙古额济纳旗原古日乃苏木人大主席位置上退下来的图布巴图,面临着三种选择:一是做生意,收购羊绒、绒毛,年轻时干过这个行当,驾轻就熟;二是当翻译,甘肃师范大学毕业的老图通晓蒙古国语言,一家公司答应给他每月一万多元;三是享清福,老两口每月退休工资一万多元,跟着3个已工作的孩子住在旗里。

      老图的决定出人意料:回家乡古日乃嘎查种树,从小目睹风沙肆虐的他决心以一己之力与沙漠抗争。人们不理解:“老图这是图什么?”图布巴图说:“我宁愿做挡风沙的梭梭,也不愿当有好吃的老鼠。梭梭死了,横在地上也能挡住沙子。”

      嘎查里的沙漠一望无际,有一片沙地,牧民都不愿要。老图向村里提出申请,然后签订一个简单的合同。当年8月的一天,他从银行里取出两口子工作以来的全部积蓄近5万元,购买40多捆铁丝网,拉起一道总长10公里的围栏,面积2000多亩,为来年开春购苗栽种做准备。

      2003年3月,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老图扛起铁锹,掘开板结的土地,灌了满满一坑水。一小时后,水才慢慢渗进土里,老图一路奔跑到家,把梭梭苗抱在怀里,轻手轻脚地栽下。一株,两株……看着弱小细长的梭梭苗在寒风中排成队、列成行,老图心里一阵喜悦,“种下一棵梭梭,荒滩就有了生命”。

      当小学教师的妻子陶生查干也已退休,她深知老伴“定下个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她一边陪丈夫种树,一边养羊增加收入。在冬春的风沙里,在夏秋的炎热里,丈夫种树,妻子养羊;妻子浇水,丈夫栽苗。

      夫妻俩退休金每月1万多元,但他们总抠着花钱,寡肉少菜,粗茶淡饭,一件衣服穿几年、十几年。“这些年来投入80多万元,都花在树苗、网围栏、浇水车、买汽油上了,我们的钱都在沙子里。”老图笑道。

     

      梭梭品格:锲而不舍的坚持

      图布,汉语的意思是正直,巴图是坚实。名如其人,图布巴图在沙漠里种梭梭,一种就是15年。

      最初,选择树种是一个难题。沙地表层板结,上面有一层白白的碱花,仿佛撒了一层细盐,降雨量只有四五十毫米,但蒸发量却有五六千毫米。图布巴图在苏木当干事期间,曾试验多种栽种方法和树种,发现最好活的是梭梭、沙拐枣、黄蒿、灰蒿。老图选择了梭梭,“梭梭耐旱,耐病虫害,即使树心被虫子吃了,只要表皮连着一点儿就能活”。

      春天风大,老图把梭梭苗泡在水里,等风势减弱时,抢时间栽种。累得直不起腰,坐在地上歇一会继续种。夏天是梭梭苗补水的季节,沙漠中的气温高达五六十摄氏度,鸡蛋埋在沙子里一会就煮熟了。他头上裹着毛巾,一趟趟拉水浇灌,外衣在烈日照射下,不时散发出焦味。

      别人种梭梭一年只浇一次水,老图浇3次,一次一窝苗浇8公斤水。塑料桶一桶装4公斤,一天浇30至50桶。苗木成活率超过90%。

      整整3年,老图手提肩挑,担水浇苗。年龄越来越大,实在担不动了,便买了一辆摩托车,每次担8桶。后来又改用毛驴担水,一次牵3头毛驴,一头驮10桶水,又是3年。“养毛驴还得喂草喂水,费事。”后来请女婿把摩托车改装成沙滩车,最多一次装48桶水。老图经得住风吹日晒和常年颠簸,但车子经不住,近10年来用坏了6辆摩托车、一辆沙滩摩托车。

      在辽阔、荒寂的沙漠上,那一丛丛绿色顽强地生长,一片一片地放大,鲜艳地映染着大地和天空。老图的面庞烤得越来越黑,仿佛刷了一层漆,双手皲裂如树皮,蓝色中山装晒成灰白色。

      梭梭选择了沙漠,沙漠选择了梭梭,梭梭是巴丹吉林沙漠最抗旱的植物,是沙漠的保护神。梭梭灰白的躯干、绿色的枝叶、灌状的形态,浮动在老图的眼睛里,飘游在老图的睡梦里。走在梭梭林里,他两只不大的眼睛总是透着沉静和满足感,那时,他仿佛变成了一棵移动的梭梭——顽强、忍耐、坚韧、奉献。

     

      梦牵梭梭:矢志不渝的守望

      2009年,老图的前列腺增生和胆结石病情加重。儿女们把他送到280公里外的医院治疗,老伴守在家里养羊、护林。老图嫌治疗费时费力,坚决要求两个手术一起做。没想到术后浑身乏力,病情时有反复。医生叮嘱他必须好好休养,避免重体力劳动。那是老图最难熬的3个月,他白天想着梭梭,晚上梦着梭梭,嘴里念叨着梭梭,但眼里见不到梭梭,他的心里像猫抓一样难受。病情稍有好转稳定,他就不顾儿子的劝阻,回到嘎查一头扎进梭梭林里。

      2012年底的一天,妻子陶生查干突然脑出血摔倒在地,孩子们带着她辗转600多公里,两次转院,终于把病情越来越重的母亲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躺在病床上的陶生查干苏醒了,孩子们这才把父亲接到医院。老图一边守着林子,一边担心着妻子的安危。见到妻子状况好转,他放下了心。

      家中亟待接羊羔,梭梭也需浇水。在医院陪护老伴两天后,他只身回到梭梭林。出院后,陶生查干被儿女接回旗里休养,病情逐渐好转。她放心不下老图和家里的梭梭、羊羔,在女儿家住了半年,不顾女儿的阻拦,执意回到嘎查,两口子的身影又重现在梭梭林里。

      老伴医药费花去15万元。2013年春栽树时节,家里没钱,“但树不能不栽”,老图找外甥借下4万元用于买树苗和汽油。

      2014年,妻子能够歪歪斜斜地走路,就跟着老图去种树。老两口迎着朝阳去,踏着夕阳回,在几百里荒无人烟的沙漠里,你一言我一语,相互搀扶慰藉。“没想到她还能站起来,陪我一起种树。”说到这里,老图眼泪簌簌而下,“人活着要往前走,不能往后退。”

      在梭梭林里,有两棵紧挨着的梭梭很显眼,一棵高大粗壮,一棵苗条婀娜,老图给它们取名为“夫妻树”,“就像我和老伴,谁也离不开谁,更离不开这片林子。将来我们不在了,还有它们替我们守望”。

     

      一生所求:身后留下一片林

      几排平房被沙地紧紧地包围着,图布巴图走出家门,低头是沙,抬头是沙,远望是辽阔的沙海。冬去春来,那一片沙海一点一点地变绿,筑起一道绿色的屏障,把沙海挡在了村外,守护着幸福的家园。

      树就是老图的命根子,有着生命般的崇高地位。他说:“一棵树是一个水泵,把天上的水吸到地上,植物多了,雨水也就多了。”

      老图栽树有“三不”:

      一不图名。老图栽树的目的简单——“不愿看到风沙侵蚀家园”“愿意看到沙漠里处处有绿洲”。他认为人的价值就是“一辈子干好一件事”。他说,“对我来说种树最幸福”“过去喇嘛要留庙,现在我要给后人留下一片林”。

      二不图利。老图精通种肉苁蓉的技术,如果主种肉苁蓉,他一年轻轻松松就能赚20多万元,但他现在主种梭梭。老图说:“种肉苁蓉太费时间精力,还有那么多沙地没有种上梭梭。”

      三不要国家补助。15年来,他从未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物要苗,他坚信靠自己的力量能够人进沙退,“我还想再扩大几千亩”。

      40年前,老图在苏木当通讯员的时候,有一次把肉苁蓉开花的头放在梭梭上做标记,后来开花的籽落在坑里,第二年春天长出一窝肉苁蓉,这个意外收获让他很兴奋。

      老图试验几次后发现种肉苁蓉的诀窍,先种梭梭,在梭梭根里撒上肉苁蓉的种子,肉苁蓉寄生在梭梭根上,稍微有一点水就能长得很好,这个办法比嫁接省事有效。他把这项技术传授给当地牧民,帮助他们找到了一条既治沙又致富的新路。

      39岁的古日乃嘎查牧民额尔顿巴图,几年前跟老图学肉苁蓉种植技术,老图手把手地教。过去他家收入主要靠养羊,现在既养羊,又种梭梭和肉苁蓉,仅肉苁蓉一项一年收入8万多元,是养羊的4倍。?

      邻居巴图、乌力吉巴雅尔、孟克巴图等人在老图的指导下,种了二三百亩梭梭和肉苁蓉,大伙高兴地说:“梭梭林就是我们的银行。”

      方圆几百里的牧民和治沙企业纷纷来向老图请教,老图毫不隐瞒,把所掌握的技术全无保留地教给他们。近几年,当地牧民通过种肉苁蓉,每户纯收入增加4万元左右。

     

      代代接力:给荒滩披上绿衣

      梭梭迎风挺立,顽强地生长,与风沙搏击。在巴丹吉林沙漠,有一批像图布巴图一样的人,坚韧不拔,植树治沙,一代接一代,把绿色的梦想逐步变成现实。

      “鸿雁高飞头雁领。”额济纳旗副旗长陈铁军说,“15年前,这里种梭梭的人没有几个。正是在治沙先进的带动下,参与种树的人越来越多。”

      年逾古稀的苏和是阿拉善盟原政协主席,14年前,他申请提前退休,和老伴一起,到荒无人烟的额济纳旗黑城遗址边上,克服重重困难,用铁一般的毅力,种下9万多棵梭梭,治理沙漠3500余亩,植起一道长3公里、宽500米的绿色屏障,挡住了风沙对黑城遗址的侵袭。

      50多岁的嘎布亚图,2005年起与妻子扎根寸草不生的额济纳荒漠戈壁,挖坑、定苗、浇水,种植梭梭、红柳2000多亩,带动附近20多户牧民植树上千亩,给荒滩披上了绿衣。

      ……

      政府引导,社会助力,全民参与,誓让沙海变绿洲。

      六七年前,额济纳旗首次举办生态建设表彰大会,给苏和、图布巴图等治沙先进颁发奖状,奖励2万元。“奖状重重的,两只手捧着,一直发抖。”老图说,政府还出资帮他打井、购置铁锹等用具,“种树是自己的事,政府的奖励激发了造林的干劲”。

      牧民纷纷行动起来,组成一支植树造林的大军。“古日乃、拐子湖、马鬃山等偏远地区,几乎每个牧户都种了梭梭,全旗七成以上有草场的牧民参与了造林。”陈铁军说。

      如今,大漠戈壁不再清寂,到了植树季节,隔三差五就有单位或家庭自发组团义务帮老图种树。全旗造林企业和造林大户达60多户,人工造林面积超过50万亩,额济纳的绿洲在绵绵不断地延展。

     

      “愚公”圆梦:筑就绿色屏障

      地处内蒙古西端的阿拉善盟是我国北方沙尘暴源头之一,巴丹吉林、乌兰布和、腾格里三大沙漠贯穿全境,一度出现“握手”之势,全盟面临被沙漠吞噬的危险。

      恶劣环境和艰苦条件没有击碎人们绿色家园的梦想。为了建设家乡,图布巴图读完大学回到嘎查;为了治理沙害,他拿出所有积蓄栽树;面对恶劣环境,他风雨无阻克服万难,诠释着“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阿拉善精神”。

      上世纪末,阿拉善盟20多万干部群众坚定“人进沙退”的决心,进入风沙四起的大漠,义无反顾大规模造林,为后来的科学治沙总结教训、积累经验。

      近年来,当地明确绿色生态定位,推进工业集中发展、农业收缩发展、牧业适度发展,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退耕还林还草、严禁新开耕地,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放弃了经济效益好但环保压力大的发展机会。

      前些年扔下草场另谋出路的农牧民,看到家乡的发展潜力,纷纷回到嘎查,参加合作社,种植梭梭和肉苁蓉,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图布巴图家离东风航天城约150公里,航天城承载着中国人的航天梦和强国梦。图布巴图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实现着自己的绿色梦。老图的梭梭林和阿拉善一道道绿色屏障守护着航天城,老图为此引以为自豪,他的绿色梦联系着航天梦和中国梦。

      东方吐白,一轮又红又圆又大的朝阳从沙漠东边升起,图布巴图迈着敦实的脚步,向离家几百米外的梭梭林里走去……

    (责任编辑:陈蓉)

    网站编辑:付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