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正“家”与“冢”的那个点
洪梦君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家风问题,曾说过:“‘家’与‘冢’这两个字,它们很像,区别就在于那个‘点’摆在什么位置。这就像家庭建设一样,对家属子女要求高一点才能成为幸福之家,低一点就可能葬送一个好家庭。”习近平总书记以这一巧妙的字形比喻,揭示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这一“点”的升降,不仅关乎家庭兴衰,更折射出我们党从细微处撬动党风政风、以家风涵养作风的治理智慧。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我们党历来重视家风建设,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一直把家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将其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便给自己定下三条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恢复任务艰难繁重,他曾让儿子毛岸英到工厂一线,担任北京机器总厂党总支副书记。工人们都很喜欢和信任这个年轻的书记,却没人知道他是毛泽东的儿子。毛泽东曾特意写信告诫毛岸英、毛岸青:“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周恩来也曾为亲属定下不搞特殊化的“十条家规”,连晚辈探亲时乘公车都被视为“特权”而明令禁止;朱德要求家人“接班不接官”……这些红色家风,无不体现了以“高一点”的标准立身齐家,将“家”字顶上的一点化作理想信念的灯塔。老一辈革命家用行动证明:家风之“点”摆得越高,党性堤坝就越牢固。
党的十八大前,“家”变“冢”的腐败案例让人触目惊心。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正是以“徙木立信”的决心,从一顿饭、一杯酒、一张卡等“小事”切入,将抽象纪律具象为“不可越雷池一步”的红线。中央密集出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将“廉洁齐家”写入制度,将“严管厚爱”从工作领域延伸至家庭细胞,明确要求领导干部管住“家里那点事”。近年来,多地干部考察流程中也多了家属廉政谈话、政治家访等举措,这种从“单位监督”到“家庭监督”的拓展,使制度的笼子织得更密、扎得更牢。近年来查处的许多腐败案件表明,错误的亲情观是引发腐败的一个重要诱因。这就警示每一位领导干部务必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切实把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当作为官的一件大事摆到重要位置,自觉站在维护党的领导形象的高度,着眼于为党的事业培养接班人、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正确教子成长。同时,各级党组织应把家风建设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定期检查有关情况,助推领导干部自觉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家”字的那一“点”,既是屋檐下的灯火,也是悬顶的戒尺。当千千万万家庭摆正“点”的位置,党风政风自会清气充盈,社会肌体必然生机勃勃。这或许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用“家”与“冢”的哲学告诉世界的真理:治国如治家,唯以严正之心守好方寸之地,方能于细微处见山河,在万家灯火中铸就复兴伟业。
网站编辑: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