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李熠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握作风建设地区性、行业性、阶段性特点,抓住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问题深化整治,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党中央决定,自2025年全国两会后至7月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是今年党建工作的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谋划确定学习教育主题,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开展学习教育指明了方向。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我们要学习领悟贯穿其中的宏大历史视野、高超政治智慧、坚韧必胜信念,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把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作风建设进行到底。
一、党的作风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生死存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核心是党和人民的关系问题。党的作风关系党的性质,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生死存亡。
一是党的作风事关党的性质。党风是党的世界观的外在表现。中国共产党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党在运用这个世界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自觉运用其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问题,研究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由此便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党的性质决定着党的作风,也靠党的作风来体现、靠党的作风来维护。党的作风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就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保持党的性质和先进性、纯洁性;党的作风不正,党的性质就可能发生蜕变,先进性、纯洁性就无法保持。特别是在长期执政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队伍面临的各种风险考验和各种诱惑侵蚀更加突出。所以,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坚持党的性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大举措。
二是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力量,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和执政之基。能否赢得民心,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和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而最直观、最现实的尺度则取决于党的作风。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优良作风,塑造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纪律严明、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提高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赢得了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为党的事业顺利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优良的作风从来都是赢得人民群众衷心信任、拥护和支持的强大人格力量所在。只有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才能打造一支拥有良好作风的党员干部队伍,贯彻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才能始终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依靠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
三是党的作风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肩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事业努力奋斗的神圣使命,进行这样的伟大事业,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优良作风。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从“苏区干部好作风”到“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从提出“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再到出台中央八项规定、纠治“四风”……100多年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并坚持了一整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有了这样优良的作风,才能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才能把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汇聚起来,从而不断把党的事业推向前进。
四是党的作风引领社会风气。我们党处于执政地位,党员干部的行为有着示范性,对社会风气具有“风向标”作用。党员干部的言行举动,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易效仿。所谓“官德彰则民风淳,官德毁则世风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有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克服一切骄傲自满、不思进取,贪图安逸、奢靡享乐的思想和行为,在全党营造出心系群众、艰苦奋斗、真抓实干、清正廉洁的好作风,才能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勤俭节约、自强不息、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二、新时代作风建设取得历史性、开创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执政党如果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有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的危险。我们党作为一个在中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作风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党内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以坚定决心、顽强意志、空前力度,坚持不懈正风肃纪、锲而不舍纠治“四风”,推动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取得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全方位、深层次影响。新时代形成的许多弥足珍贵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在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史上具有突出地位和重要意义。
一是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取得的理论成果,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国际国内、党内党外形势的新变化和新特点,从战略高度系统谋划党的作风建设,从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五个方面丰富了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内涵,在集中阐释新时代“为什么抓党的作风建设”“谁来抓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作风建设抓什么”“党的作风建设怎么抓”“党的作风建设达到什么效果”等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上实现了历史性、开创性突破,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新时代加强作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是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取得的实践成果,重塑了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八项规定,一个改变中国的政治语汇,开启了中国共产党激浊扬清的作风之变。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破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先垂范,弘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等光荣传统,涵养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一个毛病一个毛病纠治,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突破,一年接着一年坚守,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破除特权思想、特权行为,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经过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革命性锻造,纪律松弛、作风飘浮状况显著改变,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氛围基本形成,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重塑了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三是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取得的制度成果,为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提供了有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党风建设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制度是管党治党最有效最持久的方式,也是解决党的作风“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问题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统一,把制度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制定和出台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以及为配合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相继出台的多项重要党内法规制度。从内容上看,这些制度涉及党的作风建设的方方面面;从执行上看,以开展学习教育为契机,注重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动作用,抓制度的细化量化,强化制度的刚性约束。这些制度不仅使党的作风建设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而且作风建设制度的执行力显著增强,为制度治党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长期执政,党内形形色色的作风问题越是突出,我们越是要加强作风教育和作风建设。”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抓作风问题这根弦松不得,一松就可能出问题,久而久之还可能出大问题。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作风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要以历史思维和战略眼光充分估计到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持之以恒抓好改进工作作风各项工作,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以作风建设新成效赢得群众支持、促进事业发展。
(一)政治保证: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政治方向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一方面,要深刻领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坚定对党的领导的自信。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要求,确保作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在新时代,必须把作风建设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和重大民心工程,特别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毫不松懈纠治“四风”,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蔓延,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注重抓好党风教育、监督检查和制度建设,把作风建设一以贯之抓下去,切实抓出成效。
(二)思想保障:坚持理论武装,引导向善向上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对共产党人来讲,动摇了信仰,背离了党性,丢掉了宗旨,就可能在“围猎”中被人捕获。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功夫,才能防止歪风邪气近身附体。一方面,要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的真理性,增强自觉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性。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抓作风建设要注重引导人向善向上,发挥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引领作用。要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增强党的意识、党员意识、宗旨意识,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原则、坚守规矩,正确处理是和非、公和私、得和失的关系,做到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同时要加强道德教育,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重品行、正操守、养心性。
(三)力量保证: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必须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作风是否确实好转,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就要及时整改。广大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监督,始终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切实把造福人民作为最根本的职责,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检查监督力度,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严格执行有关纪律处分规定,以严明的纪律督促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改进作风。
(四)制度保证:坚持建章立制,抓常抓细抓长加强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持续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既要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用系统思维、科学方法推进管党治党内容全涵盖、对象全覆盖、责任全链条、制度全贯通,进一步健全要素齐全、功能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又要认真落实作风建设各项制度,做到有章必循、违规必究,坚持抓常抓细抓长。抓常,就是要把作风建设时刻摆上位置、有机融入日常工作,做到管事就管人,管人就管思想、管作风;抓细,就是要对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反映的作风问题一一回应、具体解决;抓长,就是要反复抓,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集中抓的时候雷霆万钧,平时放任自流。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来源:《天津支部生活》
网站编辑: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