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思想理论 > 党建论坛 >
党建网 > 思想理论 > 党建论坛 >

文化与科技融合赋能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

发表时间:2025-02-21 来源:党建网

谢亚军 曾富涛

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内呈现出的新质态、新形式。文化新质生产力是由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共同驱动,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在文化生产、消费、交流等方面形成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加速培育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加强重点攻坚,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不断深化、扎实推进,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数字化转型:推动文化产业迈向数字时代,全力催生“文化+ 科技”新型文化业态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正在迎来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一方面,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型文化产业正在崛起。大数据、云计算、大模型、人工智能等新生产要素正在迅速融入文化生产、流通等环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涌现也进一步催生了新文化业态。文化产业内部融合以及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不断加深,促使各种新兴文化业态层出不穷,为数字文化内容的生产、传播和市场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产业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的全面升级。传统文化产业往往受限于地域、时间和资源等因素,而数字化技术的崛起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传统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到虚拟展览的实现,再到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文化产品定制服务,传统文化产业正在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推动着产业的全面升级。

数字化转型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提升了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和品质,拓展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为广大文化爱好者提供了更为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应用,文化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及促进全球文化交流贡献更多的力量。

创新驱动:科技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文化生产提质增效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文化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创新不仅能提升国家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还能通过输出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从而实现国家软实力的提升。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科技铸魂。要持续构建“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质量提升,促进文化和科技双向融合,不断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现代文化产业要遵循“模式引领、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的规律,突出产业培育和集聚,建立从“文化资源挖掘”到“文化内容生产”,再到“文化资产运营”的上中下游产业全链条。抓住核心技术攻关的“牛鼻子”,重视产业模式与技术的融合发展,注重技术育成与转化,加强技术创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等提升产品质量和创意。加速内容创新,不断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作品,吸引观众和消费者的注意。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改革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激发创新活力。着力提高创新平台能级,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行业规范、鼓励企业创新等方式,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文化产业需在技术、内容、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才能够在数字时代中发展壮大,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人才引领:催生新型数字文化劳动者,培育文化科技创新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创新的基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文化新质生产力是以文化为资源、以科技为动力、以人才为基础、以金融为支撑、以治理为保障的先进生产力,必须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充分认识和尊重人才的价值和作用。数字信息时代,产业的升级换代催生新的劳动形式——数字劳动,这意味着劳动者需不断转型,对人才所需要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例如,既深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价值,又具备数字技术、设计、营销等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才,将成为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

要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这一战略支撑,扎实做好引才育才、用才成才、爱才留才等工作,加强与文化科技企业的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培养人才,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健全人才评价体系。构建产学研用结合、政校企社协同创新格局,建立技术创新需求市场发现机制,开展文化企业技术需求调查,完善文化科技相关产业的人才培养机制,明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社会组织等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文化科技创新融合集聚。健全完善要素参与的分配机制,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下。

文化与科技融合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不断推动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发挥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潜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实现文化繁荣与科技进步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

(作者:谢亚军系湖南工商大学国际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曾富涛系湖南工商大学2022级学生)

网站编辑:孟雅睿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