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白家风不染尘
娄梦珂 张佳豪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关系党风连着政风影响民风。近期《求是》杂志发表的习主席重要文章《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中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严格要求亲属子女,过好亲情关”。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将“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列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的重要内容。实践反复证明,对党员干部而言,树立良好家风不仅是家务事,也是为官从政的必修课。严格家教家风,党员干部既要以身示范、当好表率,做到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又要守住守好亲情关,对亲属子女看得紧一点、管得勤一点,身体力行树立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
以身作则带头严。“其身正,不令而行”,好家风要靠言传身教去带。周恩来同志一生廉洁奉公,尽管想念家乡,但他生怕回乡会打扰到地方,早年离乡后就再没有回去过,亲属深知他的品行,也从不以他的名义搞特殊。党员干部只有严格自律、以身示范,做到自身一身正气、光明磊落,其言行才能对家人产生感召力和说服力,进而引导他们走正路、干正事,传承弘扬纯正家风。同时也要认识到,树立良好家风是一项长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因而,党员干部的以身示范不是阶段性的,应始终当好优良家风的示范者、践行者。
守住守好亲情关。关心家人、帮助亲人是人之常情,但绝不能让亲情凌驾于党的原则之上。能不能过好亲情关,对党员干部来说是一个现实的考验。“爱子,教之以义方”,党员干部只有严格家教家风,从严管好亲属子女,才能更好履行职责使命。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严守亲情关的例子比比皆是。韦祖珍同志拒绝家人的派车请求,顶着风雪步行送儿子到火车站;焦裕禄同志要求子女热爱劳动,不能不劳而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谷文昌同志告诫家人“不许沾公家的一点油”;张富清同志要求子女莫求“沾光”……这些良好家风,都折射出共产党人廉洁齐家、从严治家的精神品质,成为家风教育和家风建设的典范。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古训,明白“严是爱、宽是害”的道理,正确对待权力,正确对待亲情,在讲亲情时不照顾迁就、过分溺爱,不听之任之、袒护纵容,不随心所欲、毫无原则,对亲属子女做到教之以至理、严之以规矩、导之以正道,答好公与私、情与法的“选择题”。
建规立矩代代传。家训是中华文化史上的独特景观,是涵养家风、养护心灵的精神食粮。中华民族历来重家教、守家训、正家风,千百年来留下的家规家训数不胜数,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包拯家训等都蕴含着古人的家教智慧。重视家教家风,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曾为亲情立下“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的“三不原则”;“七一勋章”获得者、战斗英雄郭瑞祥同志从不利用职务之便帮衬家人、谋取私利,并立下家训“永远不给党和国家添麻烦”……类似家规家训还有很多,它们是共产党人红色家风的生动写照,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正所谓,“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这些良好家风的传承与弘扬,不仅泽被子孙,还会使家庭后代以家国为念,致力于为“大家”的事业。新时代新征程,党员干部要积极从古今优秀家规家训中接受熏陶、汲取养分,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克己修身、尊老爱幼、敦亲睦邻等思想文化资源,并引导家庭成员刻印在心、付诸行动,确保真正将纯正家风留传给子孙后代,使之成为绵延不断的精神血脉,成为代代相传的精神力量。
网站编辑: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