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成 霍鑫磊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多次提到“静”:“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静气可助治学、可促修身,心有静气,才能澄明心境、消除杂念,静心笃志、凝神聚力,在笃行目标中成才成事。
涵养静气须懂得克制情绪。水静则清,人静则明。遇事能够克制情绪,使理智始终处于上风,便不会在冲动焦躁中乱了方寸,分析判断情况才会客观准确,问题才能迎刃而解。黄桥战役决战前夕,粟裕同志处理完公务后仍荷锄下田,与村民闲话桑麻,浑然不似大战将至,最终指挥我军以少胜多。前进道路上,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风险挑战,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时刻警醒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越是面对急事大事,越不能情绪化,越要保持沉着冷静,从容应对各种局面,妥善采取各类措施,从而有效解决问题、破解难题。
涵养静气须摒弃浮躁心态。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习主席指出:“领导干部如果产生浮躁之气,从浅层次看是一种情绪、一种心理状态,从深层次看,则是为官从政的一种不良作风。浮躁祸国殃民,贻害无穷,必须戒此顽疾。”领导干部如果心浮气躁,就会缺乏务实作风,要么沉不下心、好高骛远,要么盲目蛮干、哗众取宠,这些都会损害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影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毛泽东同志早年求学时,常到嘈杂喧闹的大街边看书,以此作为考验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长征途中,面对几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他抓住国民党军企图“围歼”中央红军的急切心理,沉着应对,成功化解各种危机。强军兴军新征程上,我们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各级领导干部要摒弃浮躁心态,静下心来学、沉下心来谋、稳下心来干,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闯关夺隘,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涵养静气须做到淡泊名利。做人为官,若汲汲于名利、戚戚于富贵,就会急功近利、投机钻营。只有以平和之心看待“名”,以淡泊之心看待“利”,才能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做到“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开国将军甘祖昌在因公受伤后放下荣誉、谢绝组织安排,带领全家人回到江西老家务农;老英雄张富清立下战功却从不居功索取,退役转业后主动到偏远艰苦的来凤县默默奉献。他们都是心有静气、不为名利所累的典范。领导干部要涵养静气、自觉修为,面对名利保持平和豁达的心态,在个人利益、物质待遇面前少一分索取攀比,多一分知足谦让,不为名利所困,不为物欲所累,不为得失所惑,全身心投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
当然,涵养静气不是什么都不看重、什么都不在乎,而是在头脑冷静、心态平静中尽职尽责、担当作为,如此才能在平心静气中行稳致远。